">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楊洪霞、朱昌娥)8月10日,筆者從鄖西縣獲悉,近年來,貧困戶學技能奔小康在鄖西已成風尚。該縣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可謂“培訓一人、成才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鄖西縣店子鎮七里溝村金星艾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艾葉加工扶貧車間機器轟鳴,車間負責人梅光和滿頭大汗來回巡查,指導工人生產加工艾茶、艾絨、艾條等艾產品。“目前,合作社共吸納當地53名貧困勞動力就業。還有282名貧困人口以土地流轉、資金入股、參加合作社經營勞動等方式,獲得土地租賃費、入股分紅、勞動報酬等收入。”梅光和說,今年合作社訂單充足,他打算擴大生產規模,解決更多貧困勞動力就業。
扶貧車間干凈整潔,工人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年近四十的杜關翠在封裝、打包。“在這里務工包中餐,月均工資2200多元,還能照顧家里。” 杜關翠對這份工作很滿意。
杜關翠的丈夫在床上癱瘓20多年了。此前,她家全靠她打點零工掙錢供孩子上學,家里經濟拮據,一家3口擠在破舊的土坯房里,吃穿都成問題。2018年,得益于縣里的“雙回歸”工程,七里溝村的外出成功人士梅光和投資400多萬在本村興建起了艾葉加工扶貧車間。杜關翠積極報名參加縣就業中心組織的培訓,順利進入村里的扶貧車間工作。兒子大學畢業后也順利通過縣組織的勞務招聘前往十堰一家公司上班,月工資4000元。去年底,杜關翠家不僅實現脫貧,還住上了新房子,日子越過越紅火。走進杜關翠的家,廚房、衛生間內家具一應俱全。杜關翠說,她家能脫貧,多虧了村里開辦的扶貧車間。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近年來,鄖西縣堅持“勞務輸出與就近就業”兩手抓,通過建立扶貧車間、設立公益性崗位和增加勞務輸出等,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
據介紹,目前全縣有扶貧車間113家,共吸納3萬余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扶貧車間只是該縣拓寬就業渠道,讓貧困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助力穩定增收脫貧的舉措之一。
為提高貧困勞動力就業率,該縣就業服務中心堅持以“提素質、促就業”為導向,結合人才市場需求及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開設汽車駕駛、家政月嫂、電子商務、竹藤編、草編、織女繡、電子元器件組裝、漁具裝接工、計算機、中式面點師等專業。
鄖西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他們把課堂搬到鄉村,利用院落會、小組會、戶戶走到等契機開展培訓,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可以學到技能。2016年以來,鄖西縣共開展技能培訓294期,培訓學員1321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員6947人,占培訓總人數的52.57% ,落實培訓及培訓期間生活補貼783.8萬元。
今年受疫情影響,返鄉貧困勞動力增多,就業壓力大。為此,鄖西縣統籌各類資金8230萬元,在原有公益性崗位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設立樓棟長、巡河員、保潔員、護林員、勸導員等公益性崗位累計25187個,已托底安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萬人就業,防止脫貧群眾返貧。
截至目前,該縣10萬多名貧困勞動力已全部實現就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