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鄒景根 徐光意)金蛇獻瑞,火龍迎春。2月11日,湖北省鄖西縣上津火龍燈會再次上演,伴隨著“咚鏘、咚鏘”的鑼鼓聲響和群眾的歡呼聲,一條高3米長30米的巨龍在煙花爆竹中穿行而來,蜿蜒起伏的火龍在鑼鼓聲中歡騰起舞,成為一道亮麗的民俗文化風景線,吸引眾多市民和旅客蜂擁“逐龍”。火龍所到之處,家家張燈結彩,燃放鞭炮接送龍燈,以此表達對豐衣足食、美好生活的喜悅之情。

省級非遺項目上津火龍燈會民俗文化活動表演。徐軍 攝
“每年都非常期待舞火龍,在繁忙的生活中看火龍翩翩起舞,感受人間煙火氣。”專程從陜西省商洛市趕來的游客李沐陽說,“上津古鎮火龍燈會很熱鬧,不僅場面很壯觀,而且還很有特色,我每年都會帶著家人來觀看。”
上津火龍燈會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流傳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融龍、獅、燈、舞火于一體,每年都會吸引鄂豫陜周邊萬名群眾“逐龍”鬧元宵,祈禱新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上津火龍燈會不僅好看,火龍的制作工藝也非常講究。
“上津火龍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根據年份不同,平年龍身節數是12節,閏年13節,制作一條成品火龍一般需要幾十個人忙活40天左右。”上津火龍燈會傳承人劉正文介紹,制作好的火龍龍頭高達3米多,龍身長達30多米,需要100余人參與表演,隊伍綿延約半公里。“‘舞火龍’期間,家家戶戶燃放煙花爆竹,形成‘人在火中跳、龍在火中舞’的熱鬧場面。”

上津火龍燈會為新春佳節增添了一份別樣的視覺盛宴。徐軍 攝
作為上津火龍傳承人的劉正文,長期搜集、整理、研究火龍文化,致力于該非遺項目傳承,在他看來,舞火龍的一招一式皆有傳承。
“小時候我看別人舞火龍,后來自己也通過不斷練習成為一名表演者。”劉正文說,現在,他開始教年輕人舞火龍的姿勢與技巧,“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我作為非遺傳承人,一定要把上津火龍延續下去。”

火龍燈會表演吸引鄂陜周邊萬名群眾“逐龍”鬧元宵。徐軍 攝
舞動千年的火龍,不僅是代代相傳的薪火,也是凝聚鄰里鄉親的情感紐帶。早在舞火龍活動開始的半月前,工人們就聚集在工坊里準備制作今年表演使用的火龍和花燈。
上津火龍燈會總負責人張國兵說,即使有很多人已經搬離家鄉,但仍會每年回來幫忙出資出力。老一輩人作為顧問、師傅繼續發光發熱、年輕人不斷頂上來,只為將這一珍貴傳統守護下去,發揚光大。
“上津火龍這項非遺文化,依然在蓬勃生長。”張國兵說,“年輕人對學習舞火龍抱有好奇和熱情,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讓我對舞火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上津火龍“喚醒”千年古鎮。王琴 攝
上津鎮歷史文化厚重。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有著1800年的建城歷史,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縣級古城之一,是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先后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鎮”稱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