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王慧、陳旭)近日,46歲的林女士(化姓)在太和醫院血液科醫護人員的陪同下,走出了移植病房的大門。經過30多個日夜的分離,林女士與家人再次相見,一家人相擁而泣。林女士也成為太和醫院血液內科蛇年首例單倍體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出倉的患者。

林女士及家人與血液內科醫護人員合影。通訊員 供圖
以為是“貧血”,卻被診斷為血癌
一年前,林女士開始出現頭暈、四肢乏力等癥狀,起初她以為只是普通的貧血。然而,癥狀持續了半年后,在丈夫艾先生(化姓)的堅持下,林女士來到太和醫院血液內科就診。經過血常規檢查,發現林女士不僅貧血,還伴有白細胞升高和血小板減少。進一步的骨髓檢查結果顯示,林女士被確診為急性髓系白血病(預后不良組)。
這一診斷結果對林女士的家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太和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張露璐積極與林女士的丈夫溝通,并詳細介紹了急性白血病的醫療進展:“通過積極化療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完全有可能治愈。” 在家人和醫護人員的鼓勵下,林女士逐漸接受病情,順利度過誘導化療階段。經過鞏固治療,她的骨髓微小殘留病灶轉為陰性,相關預后不良基因突變轉陰,迎來干細胞移植的最佳時機。
配型之路坎坷,最終選擇單倍體移植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找到合適供者是關鍵。林女士的弟弟和妹妹配型均未成功,這讓她陷入絕望。面對這一情況,張露璐提出可以考慮單倍體移植,即由林女士的女兒進行配型,雖然排異幾率略高,但復發幾率低,對預后不良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經醫生詳細解釋,了解到捐獻對供者身體并無影響后,林女士同意與女兒配型。盡管配型結果顯示DSA呈陽性,但現有技術可通過回輸前預處理解決,不影響干細胞植入。
移植前檢查發現,林女士體重僅41公斤,BMI為17,屬于低體重狀態,大劑量預處理藥物可能導致臟器損傷;她還患有丙型肝炎,免疫抑制劑使用可能激活肝炎病毒,增加肝衰竭風險;同時,她有抑郁癥病史,移植前處于抑郁發作狀態,封閉環境和身體不適可能加重心理負擔。
面對重重挑戰,張露璐帶領移植團隊查閱大量文獻,咨詢國內頂尖專家,結合院內多學科會診,為林女士量身定制移植方案,并對并發癥做了周密預案。護士長張瓊帶領護理團隊開展敘事護理,動態監測,減輕她的焦慮情緒。

治療期間,張露璐每日密切監測林女士的病情變化。通訊員 供圖
移植成功,元宵節前順利出倉
林女士的最佳移植時機恰逢春節,考慮到她的病情隨時可能復發,張露璐決定春節不關倉,如期進行移植,并安慰她:“除夕不能團聚,但我們可以元宵節團圓。”
1月11日,林女士進入移植倉開始預處理化療,女兒積極配合完成造血干細胞的動員和采集。春節前夕,林女士順利接受干細胞回輸,過程順利。春節期間,移植團隊醫師每日密切監測病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護理團隊精心照料,幫助她保持樂觀心態。林女士未發生嚴重感染和排異反應,心理狀態穩定。回輸后的第15天,女兒的干細胞成功植入,隨后造血功能逐漸恢復,各項指標正常,達到出倉標準。元宵節前夕,林女士順利出倉,與家人團圓,血液內科還為她頒發了 “榮譽證書” 和 “熊貓掛圖”,祝賀她涅槃重生。
張露璐表示,細胞植活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移植后的全程管理尤為重要。林女士在移植后仍可能面臨排異、感染、復發等挑戰。太和醫院血液移植團隊擁有豐富的移植后并發癥處理經驗,已為林女士制定了詳細的復查和隨訪計劃。
張露璐介紹,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治療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病的唯一根治手段。然而,這項技術難度高、并發癥多,尤其是單倍體移植,需要醫院具備高水平的多學科協作和精湛的移植技術。
太和醫院擁有50余個國家級及省級重點專科,技術創新始終保持領先。血液內科配備了百級無菌層流移植倉和專業的移植團隊,秉承“病人至上,協同創新”的理念,為十堰毗鄰鄂豫陜渝地區的廣大血液病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技術,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為更多患者帶來了希望與平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