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鄒景根 甘曉燕)3月17日,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土門鎮家竹村的綠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肥生產車間內機械轟鳴,秸稈、菌棒、菌草與畜禽糞污在全自動生產線上經歷144小時的厭氧發酵,蛻變為7類功能各異的有機肥顆粒。機械臂靈巧地舞動,以每12秒的精準效率完成包裝碼垛?,這些承載著春耕希望的有機肥,即將奔赴鄂西北的千畝沃野。

有機肥生產線上機械臂正在碼垛。通訊員 鄒景根 攝
“當前春耕訂單已排至4月底,待交付的2000噸有機肥將覆蓋3000余畝農田。”負責人潘晶林表示,這套智能系統將傳統堆肥工藝濃縮升華,每噸廢棄物原料處理、溫控發酵、產品篩分、包裝碼垛等8道工序,轉化0.28噸優質有機肥,其氮素緩釋技術使利用率較傳統產品提升45%,入選湖北省十大有機肥推薦名錄。
看著傳送帶上翻滾的秸稈碎末,潘晶林抓起一把深褐色的有機肥顆粒感慨:“這些‘放錯地方的資源’,差點就成了鄉親們花錢都請不走的麻煩。“廢料變‘肥’力,既治了污染,又富了農田。”

工作人員操作智能化系統。通訊員 鄒景根 攝
污染源到營養基,生態賬變致富經。“綠色變革”背后,是鄖西構建的立體循環經濟圖譜:橫向串聯“秸稈-畜禽-菌棒-肥田”的物質循環鏈,縱向延伸“科研轉化-智能生產-農技服務”的價值鏈,立體編織“生態改良-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的效益網。數據顯示,該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突破90%,年轉化7萬噸“廢料”為2萬噸有機肥。
在神霧嶺千畝生態茶園,新施的茶葉專用肥正催發春芽。“有機肥讓土壤‘年輕’了5歲。”技術人員段建設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解釋,連續三年施用使土壤有機質提升18%,板結率下降22%,在化肥用量減少35%的情況下,茶葉產量逆勢增長12%,生態系統年固碳量達8.9噸/公頃。這片榮獲全國首批生態低碳茶認證的茶園,成為“肥”田生金的最佳注腳。
循環經濟的齒輪更帶動了全產業鏈升級。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綠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縣內種養殖大戶簽訂畜禽糞便和稈保底收購協議,帶動3000余農戶均年增收5000元。在香口鄉鑫農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大戶王順美笑稱:“過去令人頭疼的羊糞,現在成了增收‘黑金’。”專業運輸車隊定期上門回收,讓他的馬頭山羊養殖場每年額外增收2.3萬元。
“耕地質量三年躍升0.8個等級,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2%,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鄖西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晗介紹,該縣正在擴建農業廢棄物集中處理中心,同步實施畜禽糞污種養循環治理等五大工程,構建農業水質智慧監測平臺,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輸出基地?,目標是讓每一克廢棄物都找到生態歸宿。
春日的暖陽下,裝載“黑金肥”的卡車正駛向層層疊疊的梯田,精準播撒的不僅是孕育豐收的種子,更是一個山區縣用科技重新定義的農業哲學——當生態循環的齒輪完美咬合,“廢”與“肥”的辯證法則,正在綠水青山間寫下最生動的鄉村振興答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