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鄒景根、陳國東)“逛古城、看燈展、燃篝火……”5月3日,暮色初臨,在十堰市鄖西縣上津鎮濱河國際藝術廣場,“鄉村夜話·共賞繁星”篝火晚會吸引近千名游客在這里匯聚,他們手拉手圍繞在篝火旁載歌載舞,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激情似火焰般“點燃”了古城的夜空。
“這里古韻濃厚,風景秀麗,真不愧是陜西人‘最近的江南’!”來自陜西西安的游客李彩燕高興地說,前幾天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看到對鄖西文旅的推介活動十分有趣,現在趁著五一假期,我和家人朋友一起來體驗“天子渡口·古塞上津”的文化韻味。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有著1800年的建城歷史,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縣級古城之一,先后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鎮”稱號。上津文化旅游區擁有上津古城、明清老街、上關縣舊址、山陜會館等多處歷史古跡,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前來觀光打卡。

鄖西縣上津古鎮游客正在觀賞天子渡口水體景觀。 鄖軒文攝
古城老街人潮涌,非遺技藝引客來。五一假期,在鄖西縣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的鄖西天河乞巧坊,鄖西手織布技藝非遺傳承人邱敬曉端坐在織布機前,雙腳有節奏地踩動著踏板,她手持梭子在經線中穿梭如魚,條紋密集的布匹緊隨著“咔嗒”聲緩緩延展,向圍觀的游客展示“非遺技藝”的魅力。
“手織布技藝早在西漢時期就在漢江流域流傳,鄖西地處漢江中上游北岸,憑借天然的地理優勢,讓鄖西手織布技藝流傳至今?!编y西手織布技藝非遺傳承人邱敬曉介紹道,鄖西是七夕文化之鄉,“鄖西手織布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項目“鄖西七夕”的重要內容之一,每逢節假日前來參觀學習的游客絡繹不絕,讓鄖西非遺技藝走進大眾視野。
截至目前,鄖西縣登錄入檔的非遺資源有民間技藝、戲曲、民俗等十大類1000余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項、省級4項、市級21項、縣級132項。五一假期,為了給市民游客打造一個全民參與“非遺”、共享文化盛宴的平臺,鄖西三弦、乞巧花饃、天河古榨坊等傳統非遺項目同時開展,鄖西縣非遺文化館還開設了鄖西手工刺繡、剪紙、鄖西糖畫等多項非遺文化課程,通過“游玩+體驗”的方式,讓更多游客了解、欣賞,并參與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來。

鄖西縣手織布技藝非遺傳承人邱敬曉正在引導外國游客學習手織布技藝。 鄖軒文攝
非遺傳承“花式多”,紅色文化興文旅。5月2日,在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小新川村6組何家大院,湖北口回族鄉紅色宣講員張衍梅正為游客介紹這里的紅色故事?!斑@里是中共鄂豫陜省委舊址,1935年1月,中共鄂豫陜省委、紅二十五軍司令部曾在此駐扎辦公……”張衍梅一邊給游客講解《什么是紅軍》傳單的故事,一邊引領游客重溫歷史的遺跡。
“節假日大量外地游客前來參觀,他們攜家人一起來學習這里的紅色文化,預計接待人數將突破萬人?!睆堁苊氛f,游客們對《什么是紅軍》傳單的故事十分感興趣,在游覽了中共鄂豫陜省委“鄖西會議”舊址、紅二十五軍小陽坡干訓點舊址等地后,還會前往虎頭巖村探尋“紅色傳單”背后的故事。
鄖西縣是湖北解放第一縣,全縣共有紅色遺址42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8處。2021年7月,鄖西縣被列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主體建設范圍、全國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一軸四線”整體空間框架,支持鄖西建設鄂豫陜革命根據地重點展示園、湖北口回族鄉至土門鎮集中展示帶、文旅融合示范區。目前長征歷史步道示范段、紅軍小學、紅軍巷等項目已完工,8余處紅色舊址展陳布展完工并對外開放,融交通、文化、體驗、游憩于一體的“紅色記憶體驗帶”發揮“紅線穿綠珠”效應,擦亮鄖西紅色文化名片。

鄖西縣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紀念園游客正在參觀紅二十五軍轉戰鄖西時的歷史故事。 鄖軒文攝
今年以來,鄖西縣堅持“湖北旅游、武當突破、鄖西建功”,打造古都西安——仙山武當黃金驛站,創新實施“西引力”工程,建設鄂西北旅游集散中心,在西安、武當山等地設立旅游聯絡處,搭建集交通換乘、票務服務、特色購物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持續打響“天上七夕·人間鄖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兩大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吸引更多游客“晚留鄖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