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王 虎)5月16日,從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獲悉,自2024年以來該鎮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為抓手,打破行政村壁壘,建立“五聯”工作機制,探索出一條“以黨建促治理、以治理興產業、以產業聚人才”的基層治理路徑。
聯動賦能:打破“小村思維”,構建治理共同體
片區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行政村的“孤島效應”,該鎮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治理相融”的原則,聯合財神溝沿線陳坡村、白馬山村、秦家坪村組建財神溝片區黨委,讓基層治理從“單打獨斗”邁向“協同作戰”。
黨建引領“一盤棋”。構建“片區黨委—村黨支部—灣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設立7個黨小組、30個黨員中心戶,建立起“大事共議、要事共決、急事共商”的議事機制,協調解決聚仙廟水庫棄土場、公交線路改道等問題150余件。
多元主體“共參與”。整合村民理事會、婦聯、志愿服務隊等自治組織,合作社、德邦礦業等經濟組織,在2000畝茶園綠色防控項目中,黨員中心戶帶頭示范使用粘蟲板、殺蟲燈,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婦聯組建“茶園管理娘子軍”,茶葉品質顯著提升,鮮葉收購價每斤提高10元,充分彰顯了多元主體協同的強大效能。
權責明晰“保運轉”。堅持“三獨立、四不變、五不”原則,明確片區黨委與各行政村的職責邊界,確保片區黨委在統籌協調工作時不包辦、不越界,充分尊重各行政村的自主性。
產業協作:激活“茶業基因”,打造富民強村引擎
產業振興是基層治理的物質基礎,片區黨委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以“茶”為媒,推動三村抱團發展,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到“全鏈共贏”的華麗跨越。
標準化生產提質效。大力推行“五統一”模式:統一管護標準,確保鮮葉質量;統一加工入社,提高茶葉品質;統一品牌創建,增強市場競爭力;統一銷售渠道,拓寬市場覆蓋面;統一核算分紅,保障村民權益。通過實施“五統一”模式,帶動片區茶產業綜合產值增長30%,實現了茶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品牌化運營拓市場。用好“武當山茶”區域公共品牌,精心打造全市首家非遺制茶工坊,成功申報“老母荒云霧劍茶制茶技藝”為省級非遺技藝。通過“線上直播+線下展會”雙輪驅動,將茶葉產品銷往北京、武漢、香港等地,帶動茶農戶均增收8000元,讓茶葉真正成為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茶文旅融合添活力。深入挖掘古茶樹資源,謀篇布局茶山觀光、采茶體驗、制茶研學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旅項目,持續建設茶文化休閑旅游精品區。2024年,該片區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帶動農家樂、民宿等相關產業增收100余萬元,實現了茶產業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
示范帶動:激發“內生動力”,鍛造振興主力軍
治理的關鍵在人,片區黨委成員充分發揮黨員示范帶頭作用,以黨建引領帶動聯農帶農,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能人返鄉“添動能”。建立聯合人才庫,將各村鄉賢能人、在外大學生、在外成功人士等信息建立臺賬。比如,返鄉種植八月炸的90后小伙周明朝,成功打造“十堰明朝山珍”品牌,年銷售額50余萬元。
跨村交流“破壁壘”。突破行政村區劃,探索實行片區內行政村后備干部“異村掛職”鍛煉機制,將村級有意愿返鄉的大學生統籌安排、就近安置,4名干部實施跨村任職。
人才培養“強支撐”。聯合高校成立茶文化研究中心,設立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定期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實用技術、專業知識培訓,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20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