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劉蓉、明方健)漢江之畔,一座占地3400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正成為區域文明實踐的 “燈塔”。由丹江口市大壩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打造的“暢春園文化潤民心”項目,通過“文化潤心、志愿聚力、護水同行”的生動實踐,探索出一條民生服務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的新路徑。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培育320名骨干志愿者,累計服務1.8萬人次,成為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文明實踐的亮麗名片。

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通訊員 供圖
閑置陣地變身文化高地
面對漢江集團政企分離后4626名退休職工的文化服務需求,以及南水北調水源保護的重大使命,2023年啟動的該項目對原暢春園進行改造升級。通過活化利用閑置場地,建成集非遺傳承、文藝展演、生態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明實踐陣地,年均開展活動150余場,吸引周邊群眾日均打卡超百人次。
“1+3+N”志愿體系激發治理活力
項目創新構建“黨建引領、多元共建”志愿服務體系,以街道實踐所為樞紐,整合退休職工護水隊、文藝骨干隊、銀齡宣講隊三支主力軍,聯合文化館、劇院等N個社會單位,形成“群眾點單-團隊接單-社會助單”服務閉環。67歲的退休職工王阿姨在“暢春講堂”學習國畫后,主動成為社區繪畫教師:“現在帶著20多個學員,生活比退休前還充實!”

“流動課堂”進社區。通訊員 供圖
四大板塊構筑文化生態雙屏障
項目圍繞守水護水主線,打造“培訓-創作-展演-實踐”全鏈條服務體系。一是技藝傳承,設立民歌、書法等12類公益課程,開展“流動課堂”進社區50余場;二是文藝創新,開發節水主題快板、小品20余個;三是立體宣教,結合“世界水日”舉辦大型戶外展演,將環保知識融入燈謎、詩會;四是實踐養成,組建“巡河護水隊”開展巡河120次,帶動居民小區垃圾分類準確率提升40%。
數字賦能開拓文明實踐新場景
項目負責人介紹,下階段將打造“線上暢春園”直播平臺,開發“護水文創盲盒”“生態研學路線”等大眾喜聞樂見的產品,并與周邊街道共建“文化護水聯盟”,推動陣地共用、活動共辦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如今,漫步暢春園文明實踐廣場,既能欣賞退休職工創作的水墨畫《丹江勝景圖》,也可在“生態文化墻”學習節水妙招。隨著“文化+環保”模式在周邊街道復制推廣,這場文明實踐的“蒲公英效應”正在丹江口持續擴散,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注入源頭活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