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鄒景根、陳國東)“巧手繡香包,端午傳技藝?!?月28日,在十堰市鄖西縣文體中心,鄖西手織布技藝非遺傳承人邱敬曉正在向孩子們展示香包的制作步驟,五彩斑斕的絲線、香氣馥郁的香料、精美的手織布料,吸引著孩子們圍坐在長桌旁,眼里充滿著對“非遺”的好奇。
“非遺技藝不僅需要傳承,而且要走進大眾生活,被更多年輕人熟知、學習?!编y西手織布技藝非遺傳承人邱敬曉介紹道,鄖西是七夕文化之鄉,“鄖西手織布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鄖西七夕”的重要內容之一,每逢節假日來鄖西參觀學習的游客絡繹不絕。

鄖西縣手織布技藝非遺傳承人邱敬曉正在引導孩子們制作香包。通訊員 供圖
“節假日期間,鄖西縣非遺文化館都會免費開放,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文化,也讓古老的藝術技藝為假期增添‘活力’?!编y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劉潔靜介紹,鄖西縣登錄入檔的非遺資源有民間技藝、戲曲、民俗等十大類1000余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1項、省級5項、市級21項、縣級132項。
“非遺”增新意,“巧手”添新姿。在鄖西縣城關鎮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區,老遠就聞到饅頭的香味。每年端午前夕,“七夕花饃”技藝傳承人盧蕓都會發面蒸“福包”,青菜汁和面做“粽葉”,白面和紅豆做餡兒,訂購的顧客紛至沓來。
“早就聽說鄖西的文化底蘊深厚,今天第一次看到用面粉做的‘粽子’,真是大開眼界。”來自陜西的游客楊麗一邊夸贊著盧蕓的巧手,一邊用手機掃碼付款,準備給親戚朋友帶上幾份,讓他們也嘗嘗新鮮。盧蕓制作的花饃不僅好看,而且供不應求,端午節前就訂購了100多份,部分訂單通過物流發往武漢、湖南等地,滿足外地消費者的需求。

鄖西縣“七夕花饃”技藝傳承人盧蕓正在制作花饃。通訊員 供圖
從心尖到指尖,經過盧蕓的巧手,給“花饃”賦予新寓意?!岸宋绻澯址旮呖技荆詡€‘粽子花饃’,寓意一舉高‘粽’?!北R蕓高興地說道。在盧蕓店里的物品架上,惟妙惟肖的“金龍騰云”寓意著風調雨順、嬌艷欲滴的“國色牡丹”期盼著日子美滿,各式各樣定制的花饃讓人目不暇接。
非遺技藝“活”,文化興文旅。端午假期,鄖西縣非遺文化館還開設了鄖西糖畫、上津糧食畫、剪紙等多項非遺文化課程,乞巧織布坊、織女漢服館、天河古榨坊等非遺項目同時開展,通過“游玩+體驗”的方式,為市民游客打造一個全民參與、共享文化盛宴的平臺,沉浸式體驗傳統非遺項目的文化魅力。
近年來,鄖西縣為了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精心策劃了“消費季、主題月、文化周”系列活動,推動鄖西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吸引眾多外地游客紛紛前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