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蔣輝 梁娟)近日,一場跨越百公里的醫療協作在十堰市竹溪縣中醫院上演。一名52歲男性患者因反復右上腹疼痛入院,檢查發現其膽囊嚴重萎縮,已失去了功能,但因20余年前腹部外傷史導致腹腔廣泛粘連,手術難度堪比“雷區排爆”。
國藥東風總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孫少華帶領團隊,聯合竹溪縣中醫院醫護人員,成功為其實施腹腔鏡下復雜膽囊切除術,為患者解除病痛,彰顯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深遠意義。

手術現場。通訊員供圖
患者故事:從“無法手術”到“重獲希望”
52歲的劉先生(化名)是竹溪縣縣河鎮的一名外出務工人員,半月前因右腹部的長期疼痛就診于竹溪縣中醫院。
檢查發現,劉先生20年前因摔傷導致腹部外傷,術后遺留嚴重腹腔粘連,腹腔內組織與器官如同被“蛛網”纏繞,膽囊與肝臟、十二指腸、大網膜完全粘連成團,術中極易損傷血管或膽管,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大出血或膽漏。此前多家醫院均建議開腹手術,但患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傳統開腹創傷大、恢復慢,家屬一度陷入絕望。
竹溪縣中醫院肝膽外科肖繼禎主任從醫多年,也很難看到腹部粘連這么嚴重的患者,只見劉先生的肚皮上橫七豎八的都是傷疤。
“你這些疤都是怎么來的?”肖繼禎詢問道。
“哎呀,說來話長了,20多年前我在工地上干活,一不小心從8樓摔下來,差點連命都沒了。那時候肝也摔破了,縫了好久才縫好。”劉先生回憶。
“難怪,膽囊切除雖說是一個常規手術,但你這個手術有點復雜,因為涉及到嚴重的腹腔粘連,手術也過去了二十多年,內臟及器官可能粘連比較緊密,解剖結構不能常理而論,手術風險還是很高的。我們先討論下再說,看是轉院還是怎么辦。”
肖繼禎的話音剛落,劉先生就坐不住了:“肖主任,你一定要幫幫我啊,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不管怎么說,你們是專業的,只要能治好,我什么都聽你們的。”
面對劉先生期盼的眼神,肖繼禎隨即聯系了對口幫扶該院的國藥東風總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孫少華,并說明了情況。孫少華在看診后回復道:“病情確實復雜,但沒有到微創手術的禁區,周五我過來再詳細商量,你讓病人放心!我們一定給他一個滿意的手術方案!”
手術攻堅:在“千絲萬縷”中精準“拆彈”
孫少華主任團隊連夜制定方案,決定通過“腹腔鏡微創手術+多學科協作”突破難關,并親赴竹溪縣中醫院主刀。
無影燈下,手術挑戰遠超預期:李大叔的腹腔內如同“密布的蛛網”。腹腔鏡探查發現,患者腹腔粘連程度遠超影像顯示,膽囊頸部與肝門部膽管幾乎“焊死”,分離空間不足1厘米,稍不慎即可能引發大出血。
孫少華憑借30年腹腔鏡經驗,逐層松解粘連帶,如同“抽絲剝繭”般分離組織,手術歷時4小時25分鐘,出血僅15ml,順利切下早已萎縮的膽囊。患者術后8小時即下床活動,5天康復出院。術后孫少華還特意來到患者床頭,關切的查看患者的情況,并詳細交代了手術后的注意事項。
劉先生感動的熱淚盈眶,他緊緊握住孫少華的手說:“感謝您特意跑這么遠來給我做手術,雖然我只是一個老百姓,但我真切感受到你們不僅醫術高超,醫德更令人欽佩!”
醫聯體協作:讓優質醫療資源“飛入縣域”
此次手術不僅是縣域醫療技術突破,更是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典范。作為湖北省臨床重點專科,國藥東風總醫院肝膽胰外科長期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在漢江之濱與秦巴山區的交匯處,一場場跨越近百公里的醫療協作已持續數年。
國藥東風總醫院與竹溪縣中醫院通過“專家駐點+遠程會診+手術指導”的協作模式,已累計開展復雜腹腔鏡手術10余例,將三甲醫院的微創技術“移植”到縣域,惠及更多患者。雙方定期開展的聯合義診已累計服務1000多例患者,每周五的專家坐診,更是讓廣大竹溪百姓可以面對面現場對話三甲醫院專家教授,為他們答疑解惑。
這根連接城鄉的"生命線",正書寫著新時代健康幫扶的生動答卷。未來,這條"醫線"將延伸至更多領域,造福更多秦巴山區廣大人民群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