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馮天雨 董子娟)背靠秦巴山、坐擁漢江水,十堰市鄖陽區依托優質生態,深耕菌、果、薯三大特色種植產業,通過規模化、高質量、全產業鏈發展,讓“土味”變“鮮味”,“農品”變“精品”。鄖陽區稅務局精準對接農業需求,落實稅惠政策、優化納稅服務,為特色農業現代化注入持續“稅動力”。
林間藏鮮:稅務精準輔導 菌香飄向海外
國慶前夕,十堰鄖陽野生菌美食節熱鬧啟幕。煎至金黃的牛肝菌、慢燉數小時的鮮美松茸雞湯、咸香撲鼻的雞樅菌炒臘肉,一道道以野生菌為原料的佳肴輪番登場,贏得各地食客連連稱贊。
作為該區野生菌產業的龍頭企業,湖北君康山珍食品有限公司不僅自身建成了超2000畝的林下保育基地,還充分發揮帶動作用,引領全區發展保育基地累計達5000余畝。依托規模化的產業布局,公司每年可實現野生菌出口200余噸、內銷800余噸,成功吸納千余名村民參與到種植與采收環節中,讓當地村民的收入得到了顯著提升。
鄖陽區稅務局針對農產品企業涉稅需求,組織服務小隊主動走進企業,開展“一對一”精準輔導。稅務人員詳細講解電子發票開具規范,幫助企業梳理免稅政策適用要點,有效規避涉稅風險,提升辦稅效率。“稅務人員耐心輔導,讓我們申報更加順暢,也能更專注于提升菌菇品質。”公司負責人王君說。
薯香滿溢:稅筑風險防線 薯業鏈條提質升級
秋意漸濃,一碗熱氣騰騰的三合湯成為許多鄖陽人的早餐首選。這道傳統美食將醇香的鹵牛肉、爽滑勁道的紅薯粉和皮薄餡足的餃子匯聚于一碗,再澆上香濃醇厚的牛骨湯底,淋一勺紅油,香氣四溢。這道傳承數百年的地方美味,不僅溫暖了無數食客的清晨,也承載著鄖陽人民對紅薯產業的深厚情感。
如今,紅薯已發展成為鄖陽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全區種植面積穩定在6萬畝以上,年產量約20萬噸。依托本地優質紅薯資源,鄖陽紅薯加工產業不斷壯大,所加工的優質粉條年銷量超1000萬斤。由于本地原材料難以完全滿足規模化生產需求,企業通過與鄰省河南建立穩定合作,外購部分紅薯補充原料,既保障了生產線高效運轉,也形成了跨區域農產品協作產業鏈,累計帶動2萬多戶農民實現增收。
鄂魯淀粉制品有限公司作為該產業鏈的“鏈主”企業,憑借獲國家專利的無礬粉條生產線和A級綠色食品認證,產品備受市場青睞。公司近年來完成技術改造,新建7800平方米標準化車間,全面改用清潔能源設備,在提升產能的同時踐行綠色生產,預計年產值將突破5200萬元,并為當地提供超過300個就業崗位。
伴隨企業規模擴張,涉稅復雜性亦顯著增加。鄖陽區稅務局創新構建“智能篩查—專家會診—跟蹤評估”三重風險防控機制,依托稅收大數據實時識別涉稅風險,組織專家團隊上門開展政策輔導,幫助企業規范采購發票管理、用準稅收優惠,并實施定期回訪,筑牢企業穩健發展的稅務防線。
草莓甜蜜:稅惠注入活水 草莓產業提優增效
陽光照耀下的鄖陽草莓基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大棚之內,綠葉層疊、白花點點,頭茬草莓預計將于春節前后上市。這批歷經秋冬孕育的果實果型飽滿、甜度高,每年都供不應求。基地中還引進了白草莓等新品種,葉片翠綠、花苞飽滿,長勢十分喜人。
十堰偉超生態家庭農場作為區域草莓種植的示范標桿,堅持“公司+基地+農戶”合作模式,積極引進科研院校技術資源,持續開展品種選育與土壤改良,最終培育出口感出眾、糖度優異的草莓,產品訂單常年不斷。
“稅收優惠政策為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 農場主劉超表示,稅務人員主動上門宣講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政策,僅此項政策每年就能為農場節省一筆可觀資金。這些資金被用于升級滴灌設備與智慧農業系統,進一步提升了草莓的品質與產量。
此外,鄖陽區稅務局還提供了“線上答疑+線下幫辦”服務,也讓農場涉稅辦理無憂,更安心于生產管理。如今,鄖陽草莓不僅熱銷本地,還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我局將繼續緊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優化‘政策找人、服務靠前’的舉措,把各項稅收優惠精準送到田間地頭、企業車間,以更強勁的‘稅動力’助推‘生態鄖陽’特色農產品打響品牌、開拓更大市場,切實為區域鄉村振興提速、農民增收致富保駕護航。”鄖陽區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東如是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