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員干部楷模
陳竹用勤懇敬業書寫人生
陳竹,現為廣水市婦女聯合會掛職副主席。自2009年參加工作以來,無論是擔任人民教師還是基層公務員,她都勤勤懇懇為人,兢兢業業做事。
2009年,大學畢業的陳竹回到家鄉廣水,成為一名教師,為了給農村留守兒童更好的教育,她一人教授幾門課程,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和媽媽一樣的關愛。2014年,她參加了選調生考試,來到城郊街道辦事處,成為一名基層公務員。她大力開展留守兒童特色藝術班、“希望家園”活動,關注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政府、社會的關懷;她積極組織青年參加大型招聘會、青年職業技能培訓、電商培訓,搭建平臺為青年創業者爭取創業資金;她積極為貧困婦女兒童爭取項目送溫暖,組織巾幗月嫂培訓學校對貧困婦女開展培訓,通過“春蕾圓夢”助學幫扶等各類培訓惠及留守兒童近百名。
2017年3月,經組織安排,陳竹到省委辦公廳掛職學習,而此時她的母親被查出癌癥晚期。她一邊牽掛著母親的病情,一邊全心撲在工作中,有時周五晚上坐著末班車趕回家中看望母親,清晨又坐上早班車趕回武漢加班。
2018年,她到廣水市婦聯掛職。單位人少事多,她主動學習,積極請教,很快進入角色,幾個月的時間,不管是為婦女姐妹疏導心理、調解矛盾,還是針對機關各類工作的開展,都做到得心應手。
顧娟居民群眾的“暖心人”
“居民群眾的暖心人。”這句話是曾都區何店鎮王家河居委會群眾對居委會干部顧娟的評價。哪家有困難、哪家有需要,群眾們都愿意去跟顧娟說說心里話,顧娟也耐心傾聽,并積極地幫助她們排憂解難。
顧娟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特別是在婦女工作上積極創新,為基層婦女們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她帶頭成立了由“娘子軍”組成的新風志愿社團,并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新風志愿社團成立的初衷是維護王家河文體廣場的環境衛生,發展到現在,她們將維護整個居委會的環境衛生、調解鄰里矛盾、化解一定范圍內的沖突作為目標。大家在這個團體中“各顯神通”,居委會里誰家有難處、誰家有矛盾,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她們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正是因為這樣,王家河居委會矛盾變少了、鄰里關系更加和諧了。目前,該社團日益壯大,參加社團的廣大婦女群眾逐漸接觸到“志愿”新理念,她們也漸漸體會到,原來婦女不僅僅只是圍繞著家庭和孩子轉,幫助他人、快樂自己也能夠為廣大婦女同胞創造另一片藍天。
“學會理解和包容,要懂得感恩,進行換位思考,每一個人都不容易。”這是顧娟感悟最深的一句話。在家庭生活中,她依然是個暖心人,在處理婆媳、夫婦、姑嫂關系時,始終注意尊重對方,真誠對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使這個家庭成為人們羨慕的和諧家庭。
創新創業楷模
沈憲余讓鄉村因“荷”而興
“太空蓮不僅有觀賞價值,還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每畝收益可達2000多元……”在位于廣水市城郊街道辦事處油榨橋村的千畝太空蓮基地,湖北省鑫綠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沈憲余漫步其間,娓娓道來。
沈憲余2017年在油榨橋村投資500余萬元,流轉土地1000畝,建起了太空蓮產業基地,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在荷花生長初期,需組織人員及時清除雜草。“公司需要用工時,一般只請建檔立卡貧困戶。”沈憲余介紹說,采摘時節要組織當地貧困戶參與采摘,按20元每筐的標準發“計件工資”。“帶動了57名貧困戶脫貧,到基地務工的貧困戶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油榨橋村第一書記樂建中說。
6月底到9月初是荷花觀光的最佳時間,前來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太空蓮基地旁的農家樂里,經常座無虛席。農家樂老板娘鄧春英說:“自從這里建起太空蓮產業基地,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旺季時我們一天要接待十幾桌客人!”
伴隨著對商機的敏銳嗅覺,沈憲余準備借助優美的田園風光,針對廣闊的養老市場,建立一個養老社區,同時配置農場、果園等,為“銀發族”打造一站式的“抱團養老”基地。
沈憲余說,下一步基地還將拿出200畝“試驗田”嘗試蓮藕和小龍蝦“混養”,讓更多的村民參與進來,增加他們的收入,真正做到讓鄉村美起來,村民富起來。
薛國旺根雕藝術讓枯木逢“春”
一個個毫無生命力的樹根、藤根,在他的刻刀下被賦予靈性;雖然身有殘疾,卻在大洪山深處做出了讓世人驚奇的業績。薛國旺,一位大山里土生土長的根雕藝術家。
薛國旺57歲,現任隨州市大洪山風景名勝區根雕文化產業園有限公司總經理。他雖然身患殘疾,但身殘志堅、自學成才。他創辦“大洪山根藝莊”,被省殘聯授予“湖北省殘疾人自強創業示范基地”;他還被評為隨州市第五屆“十大杰出農民”。
2010年6月,薛國旺成立了“大洪山根雕藝術有限公司”,建立了“大洪山根雕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僅解決了20多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還與鐘祥、棗陽、京山等多地愛好根雕的人士建立起聯系。可薛國旺并沒有滿足,一有時間,他就看書、上網、去全國各地考察,拜師學藝。
他跋山涉水,走遍了大洪山的溝溝坎坎和村村戶戶,搜集整理了《大洪山傳說》,發表了《慈忍祖師》《兩王洞》等50多篇文章,對大洪山文化精髓進行了挖掘。他還寫作了十幾萬字的《大洪山風情錄》,成為“隨州文化叢書”中的重要一部。
為了促進根藝業的發展,2018年,他自籌資金500余萬元,建起大洪山根雕文化產業園。他還想建大洪山根藝園、館,既帶動和自己一樣的殘疾人就業,還可以讓好的根藝作品保留下來,成為大洪山的文化財富。
自立自強楷模
王志強退伍兵用汗水贏來掌聲
王志強今年26歲,隨縣草店鎮金鑼山村人。他2016年退伍后在新加坡找了一份健身教練的工作,年薪12萬美金,原本馬上就要迎來光明的人生,卻因為一場車禍而徹底改變。
在家人的精心照料和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他從全身癱瘓,恢復到如今能自己站起來,并且在父親的攙扶下可以慢慢走路了。他每天都堅持鍛煉,因為左手目前還沒有知覺,所以他都是用右手舉杠鈴來鍛煉,他還在雙腿上綁著5斤的沙袋,每天堅持練習走路。
原本還算寬裕的家庭,因為高昂的治療費用而變得拮據。為了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他在戰友的幫助下開了一家網店,從此步入了電商行業。2018年,草店鎮舉辦農產品電商培訓班,那時的他還只能坐著輪椅,連站都站不起來,但是他依然每天在父親的陪同下堅持來學習。
通過認真學習,他對電商有了新的認識,覺得農產品電商是一個有著很好發展前景的行業。于是,他開始嘗試在自己的網店里賣自家產的土雞蛋和蜂蜜。在老師的指導下,他通過不斷的研究琢磨,取得了不錯的效益。2019年,他準備在山上養殖土雞賣土雞蛋。他說:“我做農產品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要保證產品的質量。只有買到產品的人都滿意,才能為全村的農產品打開銷路。”
對于現在的生活,他滿懷感恩。他說,任何打擊都不應該成為墮落的借口,活著不是靠淚水博得同情,而是靠汗水贏得掌聲。
代建修家貧志堅傳遞正能量
“老鄉,非常謝謝,你真是一個好人。”2018年10月27日,在曾都區洛陽鎮千年銀杏谷景區,一位游客緊緊握著一位農民的手,感激不已。
這位農民是家住洛陽鎮王家橋村7組的貧困戶代建修,當天上午8時,在景區停車場撿垃圾的他拾到一個錢包,里面有2000余元現金和各類證件。想到失主一定很著急,他立即到景區辦公室,通過平臺發布信息尋找失主。
代建修身患強直性脊柱炎,身體佝僂行走困難,現與82歲的母親一起生活,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上的貧困并沒有讓代建修從心理上貧困,面對“天上掉下來”的錢物,他沒有一絲想裝進自己腰包的念頭,而是一心想著盡快找到失主。下午3時,代建修親手將錢包交還失主張先生。
“丟了錢事小,丟失各種證件要花費很多時間補辦,沒想到錢包還能失而復得。”張先生激動地說道,在了解代建修的家庭狀況后,他隨即掏出現金表示感謝,被代建修拒絕:“我不要你的錢!我會克服困難,靠自己努力,過好生活。”
代建修雖身患疾病,但他沒有“等、靠、要”,而是主動扛起生活的重擔。他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就在家養了幾十只雞,年底出售為家里增加一筆收入。此外,他積極學習,主動鉆研實用種植養殖技術。附近的村民信賴他的為人和技術,紛紛聘請他為技術顧問。
憑借自己堅強不屈的奮斗以及他人的幫扶,代建修于2017年順利脫貧。
精準扶貧楷模
劉俊成幫民解難不辭苦
2017年春,劉俊成到曾都區洛陽鎮黃金堂村,擔任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擔當起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任。
“要想搞好工作,必須深入基層,摸清底數,才能知根知底,心中有數,對癥下藥,精準施策。”劉俊成迅速開始走灣入戶,掌握第一手資料。無論烈日炎炎,無論刮風下雨,他一戶一戶走訪,一戶一戶登記。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里,他走遍了黃金堂村的家家戶戶。
“劉書記,真是好書記呀!”這是9組貧困戶彭甫安的感嘆。劉俊成細心幫扶,為彭甫安家制定了發展產業計劃。目前,彭甫安家養豬6頭,開挖小龍蝦基地4畝,養雞80只,現已獲純收入6200元,村給予獎補3100元。
3組貧困戶劉永忠的住房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劉俊成獲悉后,多次上門溝通,幫助其爭取國家危房改造資金。劉俊成還找到劉永忠的兄弟,說服其兄弟幫忙整修房屋。不到十天的時間,劉永忠的房子就修繕完畢,危房變新房。
劉俊成與村兩委會一道,共商村級產業發展大計,利用土地資源,招引一個小龍蝦基地,租賃土地100畝;招引一個果園基地,租賃土地40畝;在2組新建一個果園基地,占地80畝,預計三年后可獲得收益12萬元,到時可解決村里修路、整修水利設施的資金短缺問題。村民們談起劉俊成,個個都豎起大拇指。“劉書記早已不是下派的駐村干部,他就是我們的貼心人。”
孝老愛親楷模
陸仕英愛心撐起一個家
陸仕英今年63歲,是隨縣厲山鎮星炬社區4組居民,和丈夫王明發生育了4個女兒。在生活中,陸仕英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關愛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陸仕英一向站在丈夫的身后,扮演著賢內助的角色。丈夫王明發1978年至1998年從事電影放映工作,足跡踏遍隨縣范圍內的各個鄉村,在家時間很少,家里家外的重擔都落在陸仕英一人身上。2004年,婆婆因高血壓導致身體偏癱,說話、吃飯、穿衣、梳頭、起床這些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陸仕英擔負起了給婆婆喂飯、喂水、洗臉、穿衣等繁瑣的護理工作。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這句話用在陸仕英身上并不合適。陸仕英悉心照料著婆婆,毫無怨言,無悔付出,為老人喂飯、梳頭、端屎端尿……十多年如一日。直到2015年婆婆去世,長達11年之久,她用無私的雙手托起了婆婆的晚年生活,用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個角落。
2015年,陸仕英的丈夫王明發因病行動不便,后來病情加重,癱瘓在床,她又一次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照顧丈夫,直至2017年6月丈夫去世。
現在,陸仕英的大女兒已經結婚了,女兒女婿沿承了母親的吃苦耐勞、孝敬長輩、團結鄉鄰的優良品質,一家人的生活事跡被鄉鄰當成學習的榜樣。
志愿服務楷模
蔣君以真情服務居民
清晨,天蒙蒙亮,曾都區西城辦事處雙龍寺社區便民服務站已有不少居民前來繳納2019年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費用。“老人們早上都起得比較早,我們也要早點來上班,這樣能盡快幫助他們。”網格員蔣君認真地記錄著每一位老人的信息,并耐心地回答老人們的問題。
上午10點之后需要代辦的老人漸漸少了,趁著空隙,蔣君急忙來到困難戶張萬蘭和汪興周家中,幫助他們整理辦理低保所需的材料。
蔣君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已經做義工11年,她說:“做志愿者以來,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幫助別人真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當看到被幫助者的一個微笑,聽到他們的一聲謝謝,就會覺得自己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3年,在蔣君的倡議下,曾都區成立了社區網格志愿服務隊,并以此為龍頭,發動熱心的、有技能的居民群眾一起參與到網格管理中來,在每個社區都成立了網格志愿服務隊,為社區居民和更多困難人員提供幫助。蔣君說:“經過近6年的工作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只有把居民當成家人一樣,把居民的事情當成自家的事情一樣對待,才能干好社區工作。”
一部手機,一本筆記本,一個牌子,居民的需求在哪里,網格員的服務就到哪里。作為社區“活地圖”,蔣君每天穿梭在網格之中,以腳步丈量網格,以真情服務居民。
蔣從洪八年從未中斷的關愛
2018年12月6日,寒風呼嘯,冷氣襲人。曾都區何店鎮農村福利院內卻是暖意融融,75歲的蔣從洪老人來到福利院,將自掏腰包1萬元購買的棉大衣和棉鞋,送到孤寡老人手中。這一舉動,他已堅持了8年。8年來,蔣從洪累計向何店鎮農村福利院捐款近2萬元,捐衣物400余件。
蔣從洪和老伴育有兩兒一女,老伴2004年病逝后,他一直獨住在何店鎮,離鎮福利院不遠。幾年前,蔣從洪隨兒子搬到隨州城區生活,在曾都一中當過門衛,月工資1200元。近兩年因年歲太大,不能繼續當門衛,并無固定收入來源。
何店鎮福利院院長李宏介紹,2011年1月,蔣從洪向該院捐現金1600元,當年年底又捐現金1500元、衣物65件。2018年5月25日,他向福利院捐現金2300元,衣服、鞋子、雨傘等用品240余件。2018年10月,老人也來過一次,將1500元現金、10多件衣服、10多把雨傘送到他手里,請他分發給急需的老人。“這只是我記得比較清楚的幾次,他幾乎每逢節假日都會來看望老人們,每次來都會帶些慰問品,8年來沒有中斷過,這讓我們都十分感動。”
“我工資不多,但是我有兒有女,自己還能勞動,相比福利院的老人們,已經夠幸福了。”蔣從洪說,自己的行為子女都很支持,他也會在有生之年繼續堅持下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