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新農貿市場,對云南人來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這里,蔬菜、水果、生鮮、肉類、熟食等應有盡有。從1988年投入使用至今,這個市場依然朝氣蓬勃,熱鬧非凡。

篆新的每一天都是新鮮而富有生機的,這里有碧綠健康的蔬菜、活蹦亂跳的魚鮮、香氣撲鼻的瓜果和新鮮肥碩的雞鴨,這些瑣碎的糧食和蔬菜,成為平淡生活里一束溫柔的光。

而那些在菜市場里往來挑選的人們,以及在攤位前“耕耘”的攤主,他們的表情和故事也給菜市場建構起更加豐富立體的輪廓。在菜市場這個小小的“江湖”里,這些人又會有著什么樣的故事呢?

老家在云南宣威的鮑師傅兩口子租用著兩個鋪面大的攤位。丈夫主要照料生意,妻子在一旁處理玉米上多余的包葉。他們有一個兒子,正在昆明念小學。每天將兒子送到學校后,夫妻二人就趕到篆新農貿市場開始一天的工作。鮑師傅說,為了讓兒子好好念書,辛苦幾年也是值得的。

小黃從重慶和家人一起來到云南打工,二十多歲的她熟練地將送來的胡蘿卜堆上自家的攤位。她說因為云南的氣候好,胡蘿卜、辣椒一年四季都常有,而且質量也很好。

小黃來云南兩年多了,每天天剛擦亮就來賣菜,“我挺喜歡的,而且想賣什么菜就賣什么,也挺開心。”

楊大姐是大理洱源人,她賣的是自家制作的乳扇和羊奶乳餅,積攢了不少老顧客。楊大姐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去接貨,新鮮制作的乳扇乳餅先用卡車從大理運到昆明,再經過楊大姐的手遞到不同的顧客手中。佩戴著民族頭飾的她笑著說:“這個是我們白族的特色頭飾,我每天都戴著,再早兩年,我還要穿著全套的民族服飾來呢!”

這一對福建夫婦在云南做生意有十多年了,賣的是云南新平的醬菜,丈夫打點著鋪面,妻子和顧客交談著。他們的口音沒有因為十多年的異鄉生活而改變,對面是說著云南方言的顧客,他們則用帶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話回答,二者你來我往,有時候還要互相多交流幾個回合才能明白對方的意思。

四川人老陶在菜市場里也穿著一身西裝。他是專賣菌子的批發商,凌晨兩點就到昆明關上的菌子批發市場挑選當天需要的貨物,現在還沒到云南菌子“爆發”的時期,但春天的羊肚菌、白參、小雞樅等菌類也能賣出好價格。

李姐的老家在云南曲靖,多年的經驗讓她練出了一手“獨門秘籍”:拎起一只武定土雞掂量掂量就能將重量估計得差不多,顧客想要的大小也能準確挑中。李姐說,她賣的是正宗武定土雞,半夜一兩點就要去供貨商那里挑選,接近中午時分所有貨物就都能賣完,說明自己的攤位還是很得顧客歡心的。

趙阿姨的兒子也在這里擺攤,他的“招牌”是時令性水果。現在是春天的末尾,攤位上還有桑葚和羊奶果,他說這兩種水果還有一個多月就下市了,到了夏天他就再選擇其他時令水果來市場上賣:“時令水果嘛,新鮮,好吃!”

這家面店兼做干面和鮮面,龔阿姨是白天看店的負責人。這活計很辛苦,龔阿姨說,家里有5個人,凌晨的時候兄弟在店里做面,五六點的時候就得把面給面館送過去,白天的時候再在市場里零售一些,白天黑夜都不停歇的干活兒。“重慶的面有名,好吃,到哪里都受歡迎。”

城市里的菜市場,表面掛著的是吃穿用度的日常,內里溢滿了五光十色的人之常情、熱鬧、市井,有著濃郁的煙火氣息,無論是前來挑選的顧客,還是日夜勞作的攤主,都在這里成為生活的一份子。新華網 丁凝/攝 胡安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