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網站首頁關于流感的核心知識要點:
流感是一種病毒性感染,主要影響鼻、喉、支氣管,并偶爾影響肺部。感染通常持續約一周,特征是突發高熱、肌肉酸痛、頭痛和嚴重不適、干咳、喉痛和鼻炎。
通過染病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和微粒,病毒很容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在季節性流行期間,流感往往迅速傳播。
多數染病者在一至二周內康復,無需進行醫學治療。但是,對幼兒、老年人和患有其它嚴重病癥者,感染可根據內在情況導致嚴重的并發癥、肺炎和死亡。

身邊的朋友患了流感,該怎樣預防呢?
流感由什么引起?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對人類危害較嚴重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按其核蛋白和基質蛋白分為四個型別: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H3N2亞型等)和乙型(B型)流感病毒每年可引起季節性流行、丙型(C型)流感病毒僅呈散發感染,丁型(D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豬、牛等且未發現人類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根據病毒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蛋白結構和基因特性,可分為多種亞型。目前,發現的HA和NA分別有18個(H1-18)和11個(N1-11)亞型。
得了流感有哪些癥狀?
流感一般表現為急性起病、發熱(部分病例可出現高熱,達39-40℃),伴畏寒、寒戰、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適、顏面潮紅,結膜輕度充血,也可有嘔吐、腹瀉等癥狀。
輕癥流感常與普通感冒表現相似,但其發熱和全身癥狀更明顯。
重癥病例可出現病毒性肺炎、繼發細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等肺外表現及多種并發癥。
怎么判斷是否得了流感,診斷方法是什么?
流感的癥狀是臨床常規診斷和治療的主要依據,如果出現發熱、咳嗽、咽痛、流涕、鼻塞、身體疼痛、頭疼、寒顫、疲乏、腹瀉、嘔吐等癥狀,可能患有流感。但由于流感的癥狀、體征缺乏特異性,易與普通感冒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相混淆。流感確診有賴于實驗室診斷,檢測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檢測、病毒分離培養、抗原檢測和血清學檢測。
得了流感要怎么治療?
輕癥感染者可自行居家隔離,保持房間通風。充分休息,多飲水,飲食應當易于消化和富有營養。同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持續高熱、伴有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神志改變、嚴重嘔吐與腹瀉等重癥傾向,應及時就診。孕婦、兒童、老人以及慢性病患者感染流感后更容易產生重癥,應當及早就診。
奧司他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是流感的有效治療藥物,早期尤其是發病48小時之內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能顯著降低流感重癥和死亡的發生率。抗病毒藥物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流感是通過什么途徑傳播的?
流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季節性流感的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飛沫傳播,也可以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
常見潛伏期為1-4天(平均2天),從潛伏期末到發病的急性期都有傳染性。一般感染者在臨床癥狀出現前24-48小時即可排出病毒,排毒量在感染后0。5-1天顯著增加,在發病后24小時內達到高峰。
如何預防流感?
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并發癥的風險。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帕拉米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有效治療藥物,早期尤其是發病48 h之內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能顯著降低流感重癥和死亡的發生率。抗病毒藥物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此外,保持良好的個人的衛生習慣是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包括:
勤洗手;
在流感流行季節,盡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
出現流感癥狀后,咳嗽、打噴嚏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然后洗手,盡量避免接觸摸眼睛、鼻或口。
家庭成員出現流感患者時,要盡量避免相互接觸,尤其是家中有老人與慢性病患者時。
當家長帶有流感癥狀的患兒去醫院就診時,應同時做好患兒及自身的防護(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學校、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中出現流感樣病例時,患者應居家休息,減少疾病傳播。
如果自己得了流感,怎么防止感染到別人?
日常注意事項: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場所、避免相互接觸;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對被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進行消毒。
在家休息、盡量避免外出:在不應用退熱藥的情況下退熱至少24小時后方可外出,確需外出時要戴口罩,經常洗手防止接觸傳播。
哪些人容易得流感?
人群對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具有高流感并發癥風險的人群有兒童、老人、孕婦、醫務人員、患有哮喘、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人群。
季節性流感和流感大流行有什么區別?
季節性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目前已知的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丁四種類型,引起季節性流行的是甲型(H1N1亞型和H3N2亞型)和乙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流感病毒。
流感大流行:是指當甲型流感病毒出現新亞型或舊亞型重現,人群普遍缺乏相應免疫力,造成流感病毒在人群中快速傳播,從而引起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流行。
兒童為何更容易感染流感?
學校、幼兒園作為人群密集區域,常有學生集體感染流感的現象,兒童更容易感染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校、托幼機構為集體場所,兒童在集體場所中聚集、接觸密切,一旦有流感病例,很容易就導致疾病的傳播,出現更多病例;
第二,兒童自然感染流感病毒或疫苗接種少,體內預存免疫弱,對流感病毒的交叉保護作用較弱;
第三,兒童自身呼吸道較成人可能沒那么發育健全,且自身免疫系統處于發育狀態,容易受到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侵襲并出現癥狀;
第四,兒童的個人衛生習慣也不太良好,不能完全做到咳嗽遮住口鼻、勤洗手等,造成疾病傳播風險加大。
流感基本知識
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腸胃不適,早期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鑒別診斷困難。流感能加重潛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繼發細菌性肺炎或原發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種慢性病或者體質虛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現嚴重并發癥,病死率較高。
如何預防流感?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傳染病,沒有特效的治療手段,因此預防措施非常重要。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一)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動水洗手,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雙手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
(三)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或紙巾掩住口鼻,避免飛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時佩戴口罩,以免傳染他人。
(四)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五)每天開窗通風數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六)在流感高發期,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不得已必須去時,最好戴口罩。
(七)在流感流行季節前接種流感疫苗也可減少感染的機會或減輕流感癥狀。
公眾應如何正確、科學預防治療流感?哪種疫苗和藥物能有效預防治療流感?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并發癥的風險。流感病毒易于變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都基于對下一個流行季節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預測結果提出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薦意見,全球各國的疫苗企業根據WHO的預測結果生產當年的流感疫苗,因此不同年度流感疫苗針對的流感病毒株可能會有所差異。在大多數年份,流感疫苗與流感流行毒株的匹配較好,具有良好的保護力。為降低特殊人群發病、重癥和死亡的風險,推薦老年人、兒童、孕婦、慢性病患者和醫務人員等流感高危人群接種流感疫苗,6 月齡以下嬰兒、孕婦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也應考慮接種流感疫苗。
年齡<5歲的兒童(尤其是年齡<2歲兒童),易于發生嚴重并發癥,一旦出現持續高熱、伴有劇烈咳嗽、呼吸困難、神志改變、嚴重嘔吐與腹瀉等重癥傾向,應及時就診。奧司他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是流感的有效治療藥物,早期尤其是發病48小時之內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能顯著降低流感重癥和死亡的發生率。抗病毒藥物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流感?學校、幼兒園作為人群密集區域,有的學校已出現學生集體感染流感的現象,為何兒童更容易感染流感?
預防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首先要從個人日常防護開始,平時注意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包括:勤洗手;在流感流行季節,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盡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現流感樣癥狀后,要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噴嚏后洗手,盡量避免觸摸眼睛、鼻或口。家庭成員出現流感患者時,要盡量避免相互接觸,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時。當家長帶有流感癥狀的患兒去醫院就診時,應同時做好患兒及自身的防護(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幼兒園、學校要落實晨午檢制度,出現集體感染事件時,學校應盡早對患兒采取隔離措施,建議患兒居家休息,避免其與班級內未感染孩子接觸,減少疾病傳播。
兒童更容易感染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校、托幼機構為集體場所,兒童在集體場所中聚集、接觸密切,一旦有流感病例,很容易就導致疾病的傳播,出現更多病例;第二,兒童自然感染流感病毒或疫苗接種少,體內預存免疫弱,對流感病毒的交叉保護作用較弱;第三,兒童自身呼吸道較成人可能沒那么發育健全,且自身免疫系統處于發育狀態,容易受到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侵襲并出現癥狀;第四,兒童的個人衛生習慣也不太良好,不能完全做到咳嗽遮住口鼻、勤洗手等,造成疾病傳播風險加大。
流感疫苗知識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并發癥的風險。關于流感疫苗,你是否有這些疑惑呢?
Q:接種流感疫苗安全嗎,有沒有副作用?
A:接種流感疫苗是安全的,但如同其他醫療產品一樣,流感疫苗也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接種流感疫苗常見的副作用主要表現為局部反應,包括接種部位紅暈、腫脹、硬結、疼痛、燒灼感等,全身反應有發熱、頭痛、頭暈、嗜睡、乏力、肌痛、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這些不良反應通常是輕微的,并且通常會在幾天內自行消失,極少出現重度反應。
我國原有的3價流感疫苗和新近上市的4價流感疫苗均為肌肉注射的滅活疫苗。4價流感疫苗和3價流感疫苗在安全性上沒有差別,國產的流感疫苗和進口流感疫苗相比安全性也沒有顯著性的差別。
Q:接種流感疫苗后就不會得流感嗎?
A: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并發癥的風險。在大多數年份,流感疫苗與流感流行毒株的匹配較好,具有良好的保護力。但也存在一定幾率出現流感疫苗的毒株與流行毒株不匹配的情況,進而影響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
接種流感疫苗僅可預防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感染,流感感染的癥狀并不特異,其他病原體如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可以引起類似流感的癥狀,接種流感疫苗無法預防除流感病毒以外其他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此類癥狀。
Q:哪些人需要接種流感疫苗?
A:原則上,6月齡及以上所有愿意接種流感疫苗并且沒有禁忌證的人都可以接種流感疫苗。由于不同人群感染流感后的臨床嚴重程度和結局不同,某些人群應當更加優先地接種流感疫苗。借鑒世界衛生組織的文件和其他國家多年的應用經驗,并且結合我國國情,推薦以下人群為優先接種人群:
2~23月齡的嬰幼兒;
2-5歲兒童;
60歲及以上老人;
特定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單純高血壓除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肌肉功能障礙、代謝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醫務人員;
6月齡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
孕婦或準備在流感季節懷孕的女性;
Q:什么時候接種流感疫苗?
A:流感病毒易于變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都基于對下一個流行季節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預測結果提出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薦意見,全球各國的疫苗企業根據WHO的預測結果生產當年的流感疫苗,因此不同年度流感疫苗針對的流感病毒株可能會有所差異。通常在接種流感疫苗2-4周后體內可產生具有保護水平的抗體,6-8月后抗體滴度開始衰減,因此建議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我國各地每年流感活動高峰出現的時間和持續時間不同,為了在流感高發季節前獲得保護,應當在當年流感疫苗上市后盡快接種,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種。如果在10月底前未接種,那么整個流行季節都可以接種。在同一個流感流行季節,已經完成流感疫苗接種的人不需要再重復接種。
孕婦在孕期的任一階段均可接種流感疫苗,建議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開始供應,可盡早接種。
Q:三價和四價疫苗,應該接種哪種?
A:我國2018-2019年度供應的流感疫苗為3價滅活疫苗和4價滅活疫苗。與3價滅活疫苗相比,4價滅活疫苗毒株中增加了乙型流感的一個亞型。
3價疫苗和4價疫苗均可對流感感染起來預防作用,沒有優先推薦,可自愿接種任一種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