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說。其實,陳倉就是歷史上的故道,也稱散關道,因為此路要經過秦嶺山脊上的一座重要關隘——散關;還稱青泥道,因為此路中段要經過險峻泥濘的青泥嶺。元、明、清時期修筑的連云棧道是取此路的北段,經陳倉、散關至鳳州,再折向東南,合褒斜道南段,由褒谷出山;而從鳳州之南的連云寺村,還有一條經百丈坡到沔縣(今勉縣)的支路,稱為陳倉古道.為了與這兩條線路有所區別,又有人把故道稱為嘉陵道或鳳州興州漢中道。
在蜀道北段諸線中,故道是里程最長的一條。據唐宋各地方志記載,其長度在600公里以上,途中除了要翻越散關附近的秦嶺正脊分水嶺外,還要攀越青泥嶺、馬嶺、老爺嶺等山和嘉陵江、漢水以及這兩水支流間的分水梁八九處。與其他線路如褒斜道、儻駱道、文川道相比較,長安、漢中間的故道迂回曲折,里程要多出150乃至250公里。但是,故道不僅包含了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上的寬平大道250多公里,而且其谷道部分,除若干險段外,嘉陵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川道一般都是比較開闊的,河谷重阡陌相連,物產豐富,居民稠密,村落市鎮眾多,秦漢時期就在沿線山區設置有故道池、沮縣等三個縣級行政單位的治所。唐朝更在這里設置了鳳州和興州兩個地區級的行政單位治所,縣級單位治所也由三所增加為梁泉、黃花、兩當、河池、長舉、順政等6所。因而官員商旅由此道往來,物資供應無匱乏之虞,安全保障也很少發生問題。所以,不僅承平時期使用頻繁,戰時大量物資和人員的通過也多采用此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