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陽花鼓戲是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藝術,1949年前,有“常年班子”和“季節班子”一百多個,遍及襄樊地區各地。除此之外,逢年過節劃旱船、踩高蹺等也都唱花鼓調。襄陽花鼓戲流傳區域較廣,影響范圍較大,不光在宜城、襄陽、棗陽、老河口、南漳流傳,甚至鄂西北最遠的大山區房縣和保康縣也有這個劇種。并且劇目基本相同,唱腔大同小異,曲牌名都一樣。建國前各縣的藝人都互相交流演出,有的合班唱戲,如宜城市的劉冬生和保康縣的楊孝廉,襄陽區的康三賴和南漳縣的石幺等經常在一起唱花鼓戲,由此可見,襄陽花鼓戲流傳于整個鄂西北地區,且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襄陽花鼓戲的歷史淵源,根據已故藝人龔世榮、趙金生的口述記載,以及當地的民間傳說來推斷,襄陽花鼓戲的形成和流行當在清道光前。那時的“常年班子”和“季節班子”基本形成,并經常活躍在鄉村民間,開始演一些“兩小戲”,后來逐漸上演多種角色的大戲,到1930年左右,襄陽花鼓戲逐步演變成四大唱腔:即桃腔、漢腔、四平腔、彩腔。前三種屬板腔音樂,是襄陽花鼓戲的當家腔,彩腔則是吸吶當地的小調牌子曲。伴奏樂器均為打擊樂。解放后,文化館人搜集整理了該劇種,并配上絲弦伴奏,為該劇種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