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3年京漢鐵路大罷工怒濤的低落,孕育著一個更加猛烈的潮頭。中國的變革圖強,需要在革命的旗幟下聚集更多的力量。 如果說1922年8月的中共中央西湖會議,只是從組織上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共產黨應加入到國民黨里面去的指示,那么二七慘案后,中國共產黨則轉為主動自覺地建立統一戰線,聯合國民黨進行民主革命。最初對與共產黨合作并不積極的孫中山,此時亦因陳炯明的叛變于沉痛中重新思考革命出路,尋求救活國民黨的新鮮血液。他在上海會見了李大釗、陳獨秀,后又與蘇俄代表越飛舉行了會談。

1923年初,他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開始逐步形成。 至此,國共兩黨攜手合作, 已呈水到渠成之勢。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資格參加國民黨的方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新策略。不久中央為此發出了第十三號通告:在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共產黨員立即全體加入。沒有的地方趕緊幫助建立起來。"立即"和"趕緊"字里行間,至今仍可感到一種緊迫感和氣勢。此時國民黨在湖北已無組織基礎。于是,中共武漢區委委員劉伯垂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以老國民黨員的身份及資歷上書國民黨本部,要求給予在漢口辦黨的名義。

1923年12月底,劉伯垂和項英、廖乾五等人經國民黨中央批準,主持建立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和漢口特別市黨部的籌備處。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此后幾十年間,國共兩黨一直支配著中國的政治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