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2月13日電 (岳依桐)在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之際,由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四川省志·大熊貓志》在歷時12年的編纂、審核后,于日前正式出版。記者13日從四川省地方志辦公室獲悉,這部志書是中國首部以大熊貓為主要記述對象的官修志書。
2006年,四川省啟動《四川省志(1986-2005)》第二輪編纂工作,把《大熊貓志》作為展現四川特色的分志列入其中。該部志書共82萬余字,正文分設大熊貓種群、大熊貓保護管理、大熊貓保護區、大熊貓受災與搶救、大熊貓資源調查、大熊貓科學研究和大熊貓文化等7個篇章,共計29章100節。
志書中所記時限上起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末期,下限截至2005年,其中1950年至2005年為主要記述時段,個別內容向后延展。書中大熊貓的活動范圍以四川省為主,兼顧甘肅和陜西。
據悉,《四川省志·大熊貓志》重點記錄大熊貓的神秘身世、物種特征、分布規律以及人類為保護、拯救、研究大熊貓經歷的曲折歷程,是一部用史實、事實展現大熊貓生活史、研究史、保護史、發展史和文化史的綜合性書籍。
《四川省志·大熊貓志》責任總編張兆法告訴記者,這部志書是四川省第一部以單一瀕危野生動物為主要記述內容的特色志,之所以耗時12年才問世,是因為存在著資料收集困難和信息難取舍、難取證等問題。“這部志書的出版可為中國乃至世界保護和管理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提供翔實的借鑒經驗,也將為構建大熊貓文化提供豐厚的寶貴資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