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工作室內,曹小琴完善自己的作品《原野》

圖為學生剪紙出現瑕疵,曹小琴都要不厭其煩地糾正

圖為學生在練習剪紙

圖為曹小琴沉浸在剪紙的世界里

圖為曹小琴在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附近寫生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永勝
剪刀,時而像一條魚,在紙上歡快游動;時而像河水,在紙上停留、回旋,再靈巧地奔騰向前……4月11日,鄂州民間工藝美術館,雕花剪紙傳承人曹小琴席地而坐,專心創作。
雕花剪紙,是流行于我省鄂州、孝感和仙桃等地的裝飾藝術,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過去的雕花剪紙多為吉祥祈福的表達,我則努力講故事,講農村生活、講中國故事。”曹小琴說。近年來,她先后創作了《過大年》系列作品,《打年糕》《熏年貨》《貼年福》,生動再現鄉村生活場景;《家在龍脈上》《龍鳳傳說》《萬里長江第一閣》,豐富展現中國元素。很多外國朋友,也能從這古老的藝術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
2017年5月,曹小琴受邀前往老撾參加文化交流,先后在老撾國立大學和老撾國立美術學院,為美術、雕塑、印刷、民間藝術、宣傳設計等5個專業共120余名大學生,進行了剪紙藝術培訓。臨別之際,一名老撾大學生深情地對曹小琴說:我永遠都不會放棄中國剪紙,要讓老撾也有自己的特色剪紙。
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大自然中獲得寧靜。一有空閑時間,她就會出去寫生,逛古玩店,還跟漢秀大師學藝。
2013年,鄂州吳都小學開設剪紙課,美術老師曹小琴也成了剪紙課老師。先后有3000多名學生接受了系統學習訓練。“傳統藝術像一顆顆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總有一天會發芽生根。”曹小琴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