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者劉傳銘 鐘欣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7日電(記者 應妮)“法海禪寺文化講壇”26日在北京正式啟動。著名學者王守常和劉傳銘帶來了首場講座,兩人先后開講“中國的智慧”以及“法海寺的現代價值”。
北京法海寺壁畫,與敦煌、永樂宮并稱“三大壁畫藝術寶庫”,是明代中國壁畫的顛峰之作。壁畫出自明代宮廷畫師之手,繪制考究,無論是藝術水平、繪制方法、制作工藝,還是文化、歷史價值,在中國甚至是世界文化遺產范圍內,都是非常重要的。

學者王守常 鐘欣 攝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王守常教授領銜主講《中國的智慧——從傳統走向現代》。他是目前活躍在海內外的著名學者,作為“中國文化書院”的早期參與者與現任“掌門人”,他也是中國新時期“國學”教育的倡導者與實踐者。
在王守常看來,現在往往說傳統跟現代是對立的,傳統是過去,過去就是糟粕,現代就是西方主義,這樣的概念討論是錯誤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是傳統,傳統的水墨畫也是一個傳統,但今天在社會中所產生的影響不是西方文化所能比擬的。而具體到“法海禪寺文化講壇”的舉辦,他認為是個很好的推廣傳統文化的舉措。

法海寺大雄寶殿外景,著名法海寺壁畫即在殿內 鐘欣 攝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劉傳銘教授帶來的講題是《法海寺壁畫的藝術成就和文化意義》。與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相比,他個人認為法海寺壁畫是藝術成就最杰出、對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繼承最全面的,而且是有創造性的繼承。在今天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他建議法海寺人也要講好“法海寺壁畫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法海寺壁畫、喜歡法海寺壁畫。
主辦方表示,加強對法海寺的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對于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現代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