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茜 通訊員 王琳 實習生 易廷靜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電影——電影主人公是一位基層稅官,抗美援朝功臣,扎根恩施大山14年。被其人生故事感動,兩名稅務干部當起了編劇和導演。4月25日,這部花6年時間打磨、再現一位基層共產黨員52年“信仰故事”的電影《武陵山上的星光》在武漢洪山禮堂首映,5月18日起在國內電影院線公映。
再現“信仰故事”
施星燦出生在江蘇省海門縣一個貧苦的家庭。9歲到地主家打短工,14歲被日本鬼子抓去修碉堡。1949年參軍,“抗美援朝”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曾12次立功受獎,并獲金日成勛章。1966年,38歲的施星燦放棄留京工作機會,帶著北京籍的妻子來到恩施州利川市財稅部門工作,奔波于離市區近百公里的文斗鄉等高寒山區。在基層財稅所工作的14年里,他探索出“高山種植煙葉、平壩發展果園”模式,讓煙葉、果樹種值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施星燦清貧樂道,無私助人。7.5萬公里,是他跋山涉水幫助武陵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行程。3040元,是他生前每月可領取的退休金。60年,是他的一件上衣“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長度;47年,則是他時常穿著的一條褲子的“年紀”。70平方米,是他一住30年沒挪窩的房子。10萬元,是他慷慨解囊,持續為貧困兒童、長江洪災、汶川地震捐款、繳納特殊黨費的累計數額。
2014年2月3日,86歲的施星燦因心臟病復發去世,3000多人前往送別。
稅官當導演 捧回大獎
“我與施老是‘忘年交’,常常被他的傳奇人生所吸引。”施星燦的事跡引發了利川市稅務局干部譚人幗的思考:是什么力量讓施星燦老人心系群眾、無私奉獻?
譚人幗開始了一段艱辛的“探究”之旅,聯手媒體記者挖掘施星燦“信仰故事”。施星燦的事跡感動了無數讀者,施星燦被評為全國稅務系統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先進個人、湖北省道德模范。
2012年,浠水稅務局干部張塞君去利川看望病中的施星燦。同樣被施星燦感動的張塞君,建議譚人幗將施星燦的事跡寫成報告文學并改編出電影劇本。2016年10月,自修導演專業的張塞君決心以施星燦為原型拍攝電影。
從2012年創作劇本,到2016年開機、2019年上影,這部影片歷經6年打磨,6000多人次參與演出。
2018年6月,《武陵山上的星光》在第八屆邁阿密美洲電影節暨金燈塔電影節華語電影峰會頒獎典禮上,斬獲院線電影類最高獎——“金燈塔最佳影片金獎”。
一部電影 鮮活載體
翻山越嶺、餐風露宿。一次在神農架拍攝雪景時,導演張塞君差點摔下了懸崖。張塞君說,是施星燦老人的精神激勵著劇組人員,最終完成了這部影片的拍攝。
張塞君說,這是一部催人淚下的情感電影,一部再現財稅人員為國聚財、為民收稅的紀實電影,一部展示勤勞勇敢的土苗群眾艱苦奮斗的原生態電影。
該片由省稅務局與湖北紅故土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省電影家協會駐會副主席余述平稱這部電影是一部有信仰、有厚度、有溫度的佳作,必定會帶給觀眾美的享受、靈魂的凈化和思想的啟迪。省稅務局局長秦守成表示,將以影片公映為契機,在全省稅務系統繼續開展向施星燦同志學習活動,激勵廣大稅務人員敬業奉獻,確保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為湖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