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漢舉辦——
專家呼吁:編鐘應成為中國的樂器之王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喬晴)今年是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湖北音樂博物館聯合隨州市政府等單位在武漢音樂學院舉辦“紀念曾侯乙編鐘出土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音樂界、考古界的專家、學者自6月11日起帶來9場精彩講座,披露最近研究成果,專家呼吁,希望未來編鐘之于中國能一如管風琴之于西方國家,成為中國的樂器之王。
專家、學者結合各自研究領域暢所欲言,內容豐富,視角寬闊。首場開講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帶來《考古所見周代禮樂的發展——從曾侯乙墓說起》,從青銅器的鑄造及銘文特點等方面,論證了曾國具有獨立生產青銅器能力的觀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翔將曾侯乙編鐘放在曾國音樂考古的背景下研究,介紹了近年來我省曾國考古的系列重大新發現,以及“曾侯犺編鐘”“曹門灣樂舞遺跡”“曹門灣出土樂器”“郭家廟M30編鈕鐘”等曾國音樂考古新材料,闡述了“五音齊備”的考古學、音樂學的意義。中央藝術研究院教授李玫以律學史為背景,專題介紹“曾侯乙編鐘銘文中所體現的中國人早期律學實踐”,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崔憲詳述“曾侯乙編鐘的樂律學研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張聞捷則從“春秋晚期樂鐘埋葬制度的變革”探究,提出所謂的禮崩樂壞可能是禮樂制度的一種新形式。此外,河南省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業務負責人王歌揚,帶來該團復原古樂的實踐和經驗。國家一級演奏員胡國慶闡述編鐘古樂的現代應用。
40年來,對曾侯乙編鐘的研究,經歷了從器到物、到事、到人,從理論研究到藝術展演,從展品到產品、事業的轉變過程。尤其是近年來,它隨中國領導人出訪埃及、亮相德國、奏樂禮迎美國總統與印度總理,一次次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中國聲音。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幼平教授的壓軸講座,圍繞編鐘古今的“穿越”、中外的“對話”、未來的“憧憬”幾個方面展開,并為編鐘未來的發展及功用提出設想,希望編鐘之于中國能一如管風琴之于西方國家,成為中國的樂器之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