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碧桂園杯第四屆大學生評論大賽決賽在武漢大學舉行,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0所高校的20名選手洞察現實,鐵肩擔道義,妙口著文章。經過三輪激烈的唇槍舌戰,來自武漢大學的林彥妍奪得冠軍,獲評“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稱號。(6月15日湖北日報網)
從四月到六月,從1000多篇作品到20位參賽選手,由碧桂園贊助的第四屆大學生評論大賽陪伴參賽的選手走過了春夏之交,也見證了我們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軌跡。回顧比賽現場,兩個小時高“言”值的比拼背后是兩個月的準備,是兩年甚至長更久的專業熏陶,是成長至今五分之一個世紀的知識積累。
第一環節的自我介紹就像平地驚雷,大家以夢為馬,以筆為戈,以評論吞吐心中豪情萬丈:“論如析薪,則能破理”“以文載道,允執闕中”“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鐵肩妙筆,好問感言”……鋒芒萬丈的出場,像是天南地北的劍客初逢,彼此陌生,卻忍不住彼此打量;彼此警惕,更止不住彼此欣賞。
而第二環節的小組討論就像一場別開新面的相識,收起了“亮劍”的氣勢,互相伸出了交流的觸角。在這個環節,我們各抒己見,讓真理在言論的市場中越辨越明;我們針鋒相對地質疑,體現了邏輯會在在討論中越來越嚴密;我們和風細雨地交流,體現了團隊作業中合作比競爭更有效率。在無領導小組討論中,我看到了思想碰撞后的花火,還真切地感受到了評論的魅力:在相互的啟發和提點中,五分鐘的即興發言,竟可以爆發出自己意想不到的密集能量,這是言語的魔力,更是思考和交流的魔力。
最后一個環節的自由評論就像一場沒有配樂的獨舞,針對時事熱點迅速組織語言,表明觀點,這是對“內力”的考驗。可經歷了針鋒相對和團結協作,評論之于選手,意義已不止乎“比武”。從針砭時弊的“論劍”到春風化雨的“舞劍”,我們學會了享受這個舞臺,享受追逐熱點中的冷思考過程。因為在評論中,我們因為敢想敢言,敢問敢說而變成“清澈見底”的自己。更重要的是,隨著比賽的進程,也許我們已從初見時的“劍客”變成了“俠客”,不僅在切磋中“砥礪磨劍”,受益匪淺,還在相處中肝膽相照,收獲了“江湖情義”。
第四屆評論大賽在激情和友情中落下了帷幕,但我們都默契地沒有說再見,因為我們知道,比賽的結束亦是生活新的開始,今天離開是為了明日更好的歸來。我們已把評論作為我們參與和熱愛世界的方式,為明年續一個“再會”的約定。
就像評論大賽帶給參賽選手的成長不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評論大賽對更多當代大學生的意義,也不是通過遠觀可以體會的。除了到跳到水里,我們還能以什么方式學會游泳呢?除了傾聽和表達,我們還能以什么方式參與世界呢?當“迷茫”和“喪”成為時代的關鍵詞,我想更多的大學生們可以把評論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在日常中保持思想的彈性,“像炭火上的一滴糖,永遠滋滋的響”,因為眾聲喧嘩,在評論里我們反而可以通過思考找回自己,通過溝通連接別人,通過表達影響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