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荊江大堤上郁郁蔥蔥的防護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湖北日報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云寬 別鳴 王理略 胡瓊瑤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站在江陵鐵牛磯,江水奔騰而去,230歲的鎮江鐵牛,依舊守望。
古舊鐵牛的身后,荊江大堤內外,郁郁蔥蔥,煥然一新。
1600多年的荊江大堤,始于東晉,拓于兩宋,分段筑于明,合于清,加固于新中國。
它,每一寸變化,每一寸延伸,都飽含著人類與長江的雄壯依存史。
到達荊州之前,得知如今的荊江大堤,綠化建設在全省屈指可數。為了印證這個“屈指可數”,4月17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攜帶無人機,航拍直播長江干堤荊江段,超過100萬次網友在線觀看、跟評,來了一場突擊式的“檢驗”。
從“萬里長江第一磯”觀音磯出發,一路向下游30多公里,無人機沿途“播報”實況——荊江干堤內外的防護林,如綿延不絕的綠色綢帶,依偎、守護著一江清水。
荊州市8個縣市區依江而居,483公里長江橫貫東西,過去3年間,沿線洲灘、蘆葦地、礦區、沙場植樹造林21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5.88%,為長江構筑生態防護屏障。
石頭地里“鑿”出森林
鉆機轟鳴,塵土四濺,厚厚的石頭地板上,硬生生地鑿出一個直徑半米的圓坑。
這是做什么?荊州市沙市區農林水利局副局長邵純龍解釋:“這是要在石頭地里種樹!”在荊州市沙市區九碼頭,記者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
荊州位于長江之腰,長江岸線總長601公里,有水運碼頭498處。其中,簡易小碼頭居多,且零散分布,各類貨物,尤其是砂石料,臨江堆放,影響長江水域生態環境。
2017年,荊州市下決心,對所有砂石碼頭和飲用水保護區內經營性碼頭,全部拆除。“所有廢棄砂石碼頭,必須全部覆綠!”林業部門接到命令。
廢棄砂石碼頭,一眼望去,全是覆滿灰土的水泥石板地?粗绮莶簧牡孛妫瑳]有一位林業人不心里發怵:“這怎么能種樹啊?”
再難也要種。第一項工作就是挖坑,先用錘子鑿,鑿不動就動用鉆機鉆,好不容易鑿出一個坑,還得往下深挖一米,才能見到土質層。培土不夠,只能從外面調,將坑填平,栽下一米多高的樹苗。
難度大,成本高。邵純龍介紹,每栽一棵樹,成本約200元,是普通植樹的50倍。
記者在沙市區九碼頭看到,被挖出的水泥石塊堆積成山,艱辛栽種的近兩萬棵垂柳,已經開始發芽,樹苗均已成活。“為長江兩岸添綠,我們不惜成本。”荊州市林業局局長楊少華說。
從沙市到公安,再到石首,一個個廢棄的碼頭上正崛起綠色森林,補齊長江岸線生態欠賬。
不遠千里引進“一棵樹”
在荊州區棗林村村級公路兩側,記者發現了“奇特”的樹種——
無論樹枝怎么扭曲,都難以折斷,只要放開它,樹干立馬直挺起來。荊州市林業局造林科科長蘇振蘭介紹,它的名字叫中山杉,是荊江岸線造林的最佳樹種。
以前,荊州的防護林和經濟林主要栽種楊樹,但其吸水性太強、病蟲害較多,不適合長江生態保護的要求。
尋找替代樹種是近幾年林業部門最迫切的想法。每年,荊州林業局都要選派專家赴江蘇、浙江、江西等地考察。一個意外的機會,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選育的中山杉進入林業人的視野。“生長快、耐水濕、病蟲害少發。”蘇振蘭說。有一次,試種的一片中山杉樹林被水淹了2個多月,當水退去時,大家驚喜地發現,中山杉安然無恙。
反復試驗比較,確定目標后,林業部門多次赴南京取經,請專家到荊州實地推廣。在荊州市林業局,記者看到一份剛剛印發的文件,主題是大力推廣中山杉,要求每個縣市區每年至少建設1000畝以上中山杉示范點。
中山杉的獨特優勢,也吸引了當地企業的投入。江陵縣三湖農場四海農林生態公司投資5億元,大規模引進繁殖中山杉,進行育苗、造林、加工全產業鏈發展。
不遠千里引進“一棵樹”,有這個必要嗎?楊少華說,許多人認為綠化就是簡單栽樹,其實不然。防護林體系不斷提檔升級,才能讓長江生態綠色屏障更加牢固,更具有生命力。
綠水青山變“綠色銀行”
4月17日上午,荊州分洪北閘風景區內,當地一所幼兒園正在舉行親子活動,小朋友和家長們的歡聲笑語,不時傳來。
荊江分洪工程——北閘,位于公安縣埠河鎮太平口,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如今已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氨遍l的生態護坡,是一道特別的風景!鼻G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工程師譚軍介紹。
過去,護坡用純水泥澆筑,盡管十分穩固,但對水體保護有影響。如今,在坡道加入綠植,既美觀更涵養水土。
走在堤上,仿佛置身綠色長廊。在荊州,像北閘這樣的綠植護坡如今不少,整個公安縣的堤壩都采用了生態護坡辦法,讓長江兩岸綠意盎然。
譚軍說:“如今的干堤,不僅是保安瀾的使者,也是游客休閑觀光的景點!弊o坡的改造升級,保全了功能,增添了綠意,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荊香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譚建中深有體會。在該公司稻田綜合種養基地,田里種的是生態有機稻,溝渠里養的是蝦、鰍、鱉、蛙等;渠邊栽植的是柚子、梨樹、桃樹、柑橘、葡萄以及中山杉。
“游客來了,既有看的,又有吃的,一年四季不斷檔!背陨稀吧鷳B飯”的譚建中,認準了這條路子。
“林業+”驅動一產“接二連三”。在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中,荊州探索出“林禽結合”“林路結合”“林水結合”“林藥結合”等造林新模式,疊加效應不斷彰顯。
荊江大堤,觀音磯頭,470年的萬壽寶塔歷經歲月變遷,如今坐看云卷云舒,靜聽花開花落。
荊江兩岸,生態文章,越做越精彩。
(作者: 編輯:吳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