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報道組
創新之火,可以燎原。
大膽探索、銳意創新,是改革開放的活力源泉。
——題記
一粒灰塵百萬分之一的重量是多少?
武昌喻家山的防空洞中,中科院院士羅俊團隊35年如一日,解析牛頓萬有引力的奧秘,孕育“世界引力中心”。
一份提案的能量有多大?
全國政協的平臺上,住鄂全國政協委員6年接力建言,振興發展大別山革命老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份“生死契約”的影響有多遠?
安徽小崗村18枚鮮紅手印,拉開農村改革大幕。新時代,我省沙洋縣首創“連片耕種”,兩次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40年,世界在變,唯創新不變。
勇擔風險,敢于創造。
荊楚大地激蕩著大膽探索、銳意創新的時代交響。
敢想敢干,播下創新的火種
驀然回首,總有一些場景無法忘卻。
1978年10月,風馳電掣的新干線列車上,面對日本記者的提問,鄧小平同志意味深長地說:“一個字,快!”
1980年5月,劉華清訪問美國航母。這位身經百戰的解放軍高級將領,踮起腳尖,細細打量,小心翼翼。
此情此景,讓人淚目。“從公元1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中國人在應用自然知識滿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經勝過歐洲人,那么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呢?”
數十年前,英國學者的“李約瑟之問”發人深思。
錯過了近代科技革命的中國,還會再次錯過新一輪科技革命嗎?
從面臨開除“球籍”危險,到迎頭追趕;從跟跑到并跑,再到一些領域領跑,科技創新畫出昂揚的上升曲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改革開放解放了捆綁在科技工作者身上的種種束縛,不斷創新有利于釋放科技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和各種激勵制度,極大地調動了科技工作者、企業主體的創造力。
上世紀70年代,武漢郵科院,年輕的工程師趙梓森得到一個消息:美國在搞光纖通信。這,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玻璃絲怎么通信?不要胡說八道!”上百人的大會上,趙梓森被點名批評。“你們不相信,我就做個成品出來。”廁所旁的清洗間成了他的實驗室。沒有現成設備,就用舊機床加工;沒有精密調準器,就用螺絲釘加橡皮泥拼接。
就這樣,趙梓森冒著“犯錯誤”的風險,拉出我國第一根實用型、短波長和階躍型石英光纖。
今天,武漢的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一。
成果背后,是改革激發的強大動能。
政策鏈在護航。“科技成果轉化十條”“高校院所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新九條”“激勵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十一條”,開放度直追美國硅谷。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措施,引爆科技成果轉化“核裂變”。
資金鏈在發力。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起航,400億元財政資金,吸引2000億元社會資本,總規模放大至1萬億元;全省政府性引導基金超過700億元,登記各類股權投資類企業超過1000戶。一系列投融資方式改革,打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金融血脈。
人才鏈在激蕩。長江學者、千人計劃、百人計劃、黃鶴英才、資智回漢工程,改革人才引進機制,“最強大腦”迸射光芒。一系列人才機制改革,釋放“知本”的湖北力量。
歷史發展,正是由無數敢想敢干的創新創業累積而成。
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
變革與創新,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主題。一串串積功興業的腳印,一個個勇于探索的壯舉,開拓出歷史前行的寬闊航道。
湖北,設計出一半的中國高鐵線路;
湖北,研發出我國首款40納米高精度消費類北斗芯片;
湖北,成長出總體設計單位,助力中國航母駛向深藍……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車,一個個奇跡般的大國工程,閃耀著湖北企業身影。
快舟飛天、鯤龍擊水、蛟龍探海、高鐵奔馳,一個個“趕上世界”的大國重器,凝聚著湖北智慧。
一顆創新的火種,星火燎原。
經濟總量大而不強、創新能力偏弱的“阿喀琉斯之踵”,不斷破解。
敢想敢干的志氣,奮起直追的勇氣,激勵荊楚兒女在這片人杰地靈之地,龍騰虎躍。
敢闖敢試,積跬步至千里
2018年4月26日,武漢青和居社區老百姓最激動的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問冷暖、話家常。“總書記好,我是社區網格員付思。”“網格員?”“網格員直接與居民打交道,掌握居民訴求,及時化解矛盾提供幫助。我們社區有15名網格員,每人負責300戶居民。”
4月28日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青和居社區在服務群眾方面創造的新鮮經驗。
一段簡短的對話,看得出90后大學生付思的職業榮譽感。
網格化管理,這項發源于湖北宜昌、正在全國推廣的管理經驗,是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的重要實踐。
改革開放,“史詩般的進步”令人驚嘆。然而,發展起來以后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有的比之前更尖銳、更復雜。
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需要,還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
面對多元的利益需求、復雜的矛盾問題,湖北向社會治理創新尋找解決方案。
曾經一紙戶籍,將個人牢牢“焊”在城與鄉。
2016年1月1日,《居住證暫行條例》施行。從暫住證到居住證,一字之差,新市民卻能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務。從投親靠友到直接落戶,不斷放寬的大學生落戶政策,讓大武漢人氣不斷上漲。
不斷刷新的速度,讓民意最快抵達決策層。
“根據您的意見,《計劃報告》進行了修改。”才過兩天,全國人大代表陳華元就收到國家發改委的回復;
“您提的公租房建議,我們已專題研究。”不到24小時,省人大代表朱瓊英就收到省住建廳的回復。
曾經發生的“同案不同判”,讓百姓心生怨氣。
作為首批司法體制改革試點省份,我省率先出臺《量刑指導意見實施細則》,規范刑罰自由裁量權,上訴率、改判發回率、申訴信訪率明顯下降,《細則》被最高人民法院轉發各地參照。
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領域改革創新一樣,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每一項改革,同樣閃耀著寶貴的創新精神。
法治腳步更堅定。從“關鍵的少數”抓起,我省在全國率先成立法治湖北建設領導小組,在全國率先將法治建設納入干部年度考核。
權力約束更嚴格。我省在全國率先曬出權力清單,將省級行政權力從8021項減至4300余項。
群團改革更接地氣。農民工楊祉剛,躋身省總工會兼職副主席;80后女工王艷鴿,當上團省委兼職副書記;“小巷總理”王波,成為省婦聯兼職副主席。“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十九大報告59次強調創新。“闖”的勁頭更足了,“試”的領域更廣了。
積小勝為大勝,積跬步至千里,創新讓荊楚大地生機勃發。
敢為人先,首創精神光芒四射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2000年3月,一封來自監利縣棋盤鄉的信件,引起了國務院領導的重視。“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引以為豪的分配模式,在不斷演化中發生了農民負擔過重的現實問題。
2002年,作為全國試點,我省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次年,我省農民負擔降低47%。
2005年,湖北比全國提前一年免征農業稅,延續了2600余年的古老稅種退出歷史舞臺。
創新驅動,風勁帆滿。發軔于基層、風行于荊楚乃至全國的探索創新,覆蓋經濟社會發展、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探索在這里萌發。在全國率先設立四級“河湖長”“河流湖泊警長”,責任上肩帶來“河湖長治”;在全國率先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一份份審計報告猶如終身追責的“負債表”,督促領導干部交出一本“綠色資產”明白賬。
活力在這里釋放。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誕生我國第一個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園,實施我國第一家央企股權激勵試點。僅去年,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新增企業14640家,平均每個工作日新增59家。
動能在這里激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匯聚先進制造業,從“車都”到“機器人之都”,從“智能家居之都”到“通用航空之都”,新名片一張比一張亮眼。
經驗在這里復制。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170項改革任務已啟動166項、取得可檢驗成果的136項,實施落實率先走在全國前列,5項“湖北經驗”全國推廣。
在這片崇尚創新的沃土,人的創造性被全面激活。
回湖北創業,博士閆大鵬研發出我國首臺萬瓦激光器。
日夜泡在三峽工地,工程師鈕新強和他的團隊,建成了世界上規模和技術難度最大的全襯砌式船閘。“你們有能力自主設計這么大難度的船閘嗎?”上世紀80年代,三峽工程論證階段,年輕的鈕新強赴美國陸軍工程師兵團求教,卻帶回一堆質疑。“當初你們是來向我們學習的,現在你們已經超越了我們。”2015年,美國陸軍工程師兵團司令博斯蒂克訪問湖北,面對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鈕新強,無限感慨。
鈕新強說:“這是時代的造就。中國的改革開放,讓工程人有了用武之地。”“敢為天下先”,荊楚先民的血液里流淌著創新的基因。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荊楚兒女每一個創新的細胞都活力四射。投身創新創業的洪流,每個人都能人生出彩。
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讓我們繼續向星辰大海挺進!
(報道組成員: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芳 劉娜 周志兵 江卉 彭小萍 陳會君 楊宏斌)
(作者: 編輯:劉建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