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
被稱作最幸福的一代
也是曾經不被看好的一代
有人說,我們缺乏足夠的責任感
有人說,我們總是縹緲不切實際
有人說......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關于我們的九個故事
也許可以給你答案

一個讓人不解的選擇
但它是自己的青春志愿
01
2013年,24歲
朱博清華大學碩士畢業
從北京到廣州
在變電檢修試驗班
他穿上藍色工裝
“清華學霸”是有些人打趣他的外號
“一定在一線呆不久”“哪愿意當工人”
是初入職場的他聽過最多的質疑

△朱博個人照,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供圖
2019年, 30歲
他睡過工地處理過大修
成為了檢修試驗班最年輕的班長
奪得南方電網檢修技能競賽冠軍
三十而立
這已經是他在檢修班組的第六個年頭
“我是一名電力工人”
朱博驕傲地說出他的青春志愿!

02
2009年,21歲
頂著很多人的勸阻
關改玉放棄舒適安穩的工作環境
成為整日風吹日曬的鋼軌探傷工
她每天背著十來斤重的工具包
在上百公里的線路上檢測焊頭
蹲、起,再蹲、再起...
一干就是10年

△關改玉個人照,中鐵十七局供圖
2019年,31歲
作為鳳毛麟角的女探傷工
她練就了一身超聲波探傷的硬功夫
經她檢測的上萬個焊頭
準確率都在95%以上
人稱“鋼軌醫生”的她帶領一群有志青年
向著高鐵探傷技術的最前沿挺進
“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就是她的勵志格言

一次打破標簽的嘗試
更是證明自己的決心
03
2013年,20歲
王天明來到油田進行焊接訓練
這是一份常年與枯燥和寂寞相伴的工作
“太年輕”“油三代”種種標簽
似乎與焊接這個艱苦的一線崗位
并沒有什么直接聯系

△王天明個人照,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工程建設公司供圖
2019年,26歲
他一次次用手中的焊槍證明自己
嘉克杯焊接大賽單項冠軍
全國青年崗位能手
每一項榮譽都見證著
這名青年電焊工的一路成長
“定將自己的未來與企業牢牢焊接在一起!”
王天明依舊在路上!
04
2014年,22歲
劉家瓊進入建筑行業
一路從廣東輾轉云南
穿上工裝扎根一線工地
登上塔吊參與城市建設
建筑工地、百米高空、塔吊司機
這些似乎都與“90后”女生格格不入
△劉家瓊個人照,中國建筑二局供圖
2019年,27歲
作為一名塔吊女司機
她參與建設云南在建第一高樓
行走幾百米的云端如履平地
攀爬六十六米的高樓只用三分鐘
這一切,超過許多男性同行
這是她入行的第五個年頭
“事實證明我也可以!”
劉家瓊用行動證明了自己!
一場自我蛻變的逆襲
亦是兌現曾經的諾言
05
2006年,22歲
王磊專科畢業成為一名軌道車輛裝調工
次年,中國鐵路面臨第六次大提速
5個多月,150多個日夜
吃在廠房、住在場地
面對故障沒有頭緒
他只能給外籍專家當“拎包小弟”
△王磊個人照,中國中車供圖
2019年,35歲
他已成為高級工人技師
是最優秀的高鐵調試團隊帶頭人
親手調試第一組中國標準動車組
所有試制項目一肩擔起
正在為京張高鐵一路披荊斬棘
12年青春與高鐵相伴
他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中國高鐵又何嘗不是呢?
06
2004年,16歲
宋正東就讀梅家河中學
他是大山里的孩子,家住土坯房
曾經年僅七歲的他
被電視臺錄下渴望讀書的神情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大學
他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行之不易
△宋正東個人照,中交四航局供圖
2019年,31歲
他成為海外項目的部門主管
不僅還清了助學貸款
讓家里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還在宜昌市區安了自己的新家
不僅實現了曾經
“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愿望
還在工作中
成為了獨當一面的行家里手
一段平凡而不平凡的旅程
凝聚著他們奮斗的青春
07
2013年,28歲
吳璐博士畢業離開大城市的繁華
跟隨第一代核工業人的步伐
告別自己熟悉的世界前沿領域
投身祖國最需要的
核電廠核燃料及材料輻照效應基礎研究
作為科室第一位博士
承擔的不僅僅是責任和使命
更多的還有觀望
△吳璐個人照,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供圖
2019年,34歲
他攻克了技術難關
獲得了國內第一張
核燃料和材料納米級分辨率的高清“照片”
為我國核電廠核燃料及材料自主化
提供第一手數據和資料
20余項國家級重大項目
30多篇技術論文
只是過去5年科技攻關的側面寫照
“建成國際一流的輻照效應研究技術體系”
是他畢生的目標
08
2012年,22歲
王亞輝進入通信行業
卻努力做一個“非典型”的運營商人
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
從云計算到大數據
他一直在學習
那些看似跟通信全無關系的知識
△王亞輝個人照,上海聯通供圖
2019年,29歲
作為年輕的創新業務經理
他帶領團隊開拓創新
打造1套城市管理精細化產品
完成5個區9個重點項目攻堅落地
帶動1.3億創新業務簽約
“創新轉型永遠在路上”
是激勵他多年的口號
09
2008年,25歲
陳波清華大學碩士畢業奔赴海外
在當時,國際工程并不熱門
他的同學很少有人選擇這樣的工作
第二年他被派到
印度尼西亞蘇娜拉亞電站現場長駐
△陳波個人照,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中技公司供圖
2019年,36歲
中國出口國外第一臺60萬亞臨界機組
阿爾及利亞執行光伏電站
...
他隨“一帶一路”出海耕耘多年
完成了一個個“從無到有”的挑戰
被公司任命為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
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是他奮斗多年最大的心愿!
時光匆匆,立足當下
吾輩青年,豈容解甲
惟有自請長纓!
復興號設計團隊平均年齡37歲;
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平均年齡33歲;
北斗團隊平均年齡35歲……
我們是央企青年!
五四百年
奮斗如一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