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寫東西既要跟別人不同,也要跟自己不同,諧劇不創新,就一定會死亡!”《川軍·張三娃》之后,嚴西秀一直在思考諧劇的未來。“1939年從王永梭老師的《賣膏藥》開始,諧劇一直是‘一人獨演、獨演一人’,八十年來沒有突破。在這一‘鐵律’的規定下,無論第一代還是第二代“諧劇人”,都產生過許多優秀的作品,裝點了諧劇的燦爛星空。”
四人諧劇 打破了“一人獨演”
“一人獨演,獨演一人”是諧劇的基本屬性,但“優勢”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轉化為“劣勢”。“仔細想想,‘一人獨演,獨演一人’只是諧劇呈現的藝術樣式,而非她的本質特征。在中國傳統戲曲和國外戲劇中也不乏先列。川劇的《思凡》《林沖夜奔》《刁窗》《花仙劍》,國外話劇《早餐之前》都是‘一人獨演,獨演一人’。但都不是諧劇。這是王老師書上說的。”
那么,如何在保持諧劇“優勢”時,盡可能克服其“劣勢”?“我認為,諧劇的本質特征是虛擬交流。是演員扮演特定角色,與并不呈現的人物進行虛擬交流。通過演員‘心中有”的表演,使觀眾達到‘還真有’的效果。這才是諧劇的特色,更是諧劇的魅力。既然如此,我們在諧劇創新中,能否保留“虛擬交流”的本質特征,破一破‘一人獨演,獨演一人’的舞臺呈現呢?我想試一試。”
嚴西秀的第一次試驗,是四個人演的諧劇《麻將人生》,破“一人獨演”。表演時舞臺被燈光分割為四個空間,每個空間一張麻將桌,人物“趙錢孫李”各自與看不見的麻友進行純諧劇的“虛擬交流”。通過四個人荒唐的語言、夸張的表演,辛辣地諷刺了虛度光陰、無所事事的“麻將人生”。“人一輩子最重要的只有‘兩天’,‘第一天’是你呱呱墜地來到世界,‘第二天’是你‘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我想通過這個作品,喚醒人們的‘第二天’。”
力求創新 是對傳統滿懷敬意
由四人演出的諧劇,在諧劇歷史上是第一次。“不久,中國《曲藝》雜志以作品賞析刊登,并配發四幅大劇照和我的創作談。自貢曲藝團以這個作品參加四川省第十三屆小品大賽(南充),囊括了所有獎項;之后,全省有七個團體演出,省曲藝團應邀到央視錄播;2013年,《麻將人生》獲得了中國曲協新作品金獎。全國只有兩個金獎,它排名第一。”后來,《麻將人生》又走出國門到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演出。2014年,叮當憑借諧劇《麻將人生》獲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如今,《麻將人生》有一人版、三人版、四人版、英文版、彝語版。有二十多個專業或業余演員在演出。在賽場和市場都有很好的表現。
嚴西秀的第二次嘗試,是一個人演四個角色的諧劇《弱勢群體》,破“獨演一人”。演員利用一塊屏風換裝,先后扮演四個不同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如微型諧劇在“虛擬交流”,四個角色之間形成某種“食物鏈”關系,完成了“當你把別人當成獵物時,你正在成為別人的獵物”這一主題。針砭了教改、醫改、房改“新三座大山”,從而引起老百姓的普遍共鳴。
“我太愛諧劇了,之所以突破諧劇‘一人獨演,獨演一人’的框架,是因為我已經在這個框架內寫了不少諧劇。再寫,只是數量上增加,意義不大。我要追求創新。我的創新,不是對傳統的無知與漠視,而是對傳統滿懷敬意、刻苦鉆研后的認真思考和小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