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娜》海報
近日,由陳可辛執(zhí)導的《中國女排》宣布進軍2020年春節(jié)檔,這也是陳可辛繼《李娜》之后接手的又一部體育類型題材電影。在此之前,展現乒乓球“黃金一代”成長史的電視劇《奪金》也在3月的香港國際影視展上初露崢嶸。
一直以來都是稀缺類型的體育題材國產影視,有望借此東風乘風破浪,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嗎?
體育影視作品紛紛“官宣”
近日,導演陳可辛執(zhí)導的電影《中國女排》啟動儀式在漳州老女排訓練基地舊館舉行,宣布進軍2020年春節(jié)檔。
事實上,這已是陳可辛近期接受的第二部體育電影,今年2月,盛傳已久的《李娜》終于在墨爾本殺青。這部以網球選手李娜為主角的電影,已進入后期階段,最快年底可上映。4月13日,陳可辛攜《李娜》劇組和主演胡歌現身北京電影節(jié)。
今年以來,不斷有體育題材的國產影視作品紛紛“官宣”。
在上個月的香港國際影視展上,由《亮劍》導演張前執(zhí)導的電視劇《奪金》首度公布片花。該片以中國乒乓球真實歷史為背景,不少角色和故事都有真實原型。故事開始于1959年,乒乓名手容國團在第25屆世乒賽為中國在世界體育比賽中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眾多年輕人受其鼓舞,小伙劉爭光就是其中之一,經過不懈努力,他終于從“打野球”的小伙子成長為世界冠軍。影片邀請到了30多位乒乓球元老在戲中參演,預計將于10月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奪金》在廣東立項,由廣州環(huán)球瑞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作曲家李海鷹為該劇創(chuàng)作了20余首交響樂,并由廣州交響樂團演奏,是實打實的“廣東出品”。
這一波體育片被看好
作為中國體育電影的開山之作,孫瑜導演的《體育皇后》在中國體育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中國成立以后,著名導演謝晉的《女籃五號》,張暖忻執(zhí)導的《沙鷗》等一系列體育影片,更是在幾代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但近些年來,體育電影卻一直是一塊軟肋,總量欠奉,佳作稀缺, 讓人記得住的佳作寥寥無幾。《翻滾吧!阿信》《激戰(zhàn)》《破風》等體育題材電影上映,雖然口碑表現都不錯,但都未能真正帶動起觀眾的觀影熱情。《破風》雖然是目前國產體育類型影片的最高票房紀錄,但也僅僅只有1.45億票房。而像《我是馬布里》等在市場則幾乎沒有存在感。
另一方面,如《飛鷹艾迪》《鐵拳》等好萊塢引進片,也難以收獲好的市場。觀眾不買賬,證明了體育類型片目前仍未真正成熟。2017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影市斬獲12.99億票房,但更多人談論的是父女情,而不是體育的主題。
電影類型的多樣性是成熟電影市場的特征,中國電影市場的體量在世界上已經數一數二,在電影類型的多樣化上卻依舊欠缺。導演林超賢曾坦言,體育電影之所以難,是因為缺少盈利的案例,這也使得在風險極高的影視圈,敢于嘗試這一題材的人并不多。
好在隨著近年來國產影片成功的例子類型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愿意為之嘗試、付出,也是值得稱贊的。
體育電影再次被提上議程,這也難怪此番有著頂配資源的《中國女排》剛剛宣布開拍,其票房前景就已經被廣泛看好。
體育電影到底難在哪?
體育是所有影視類題材中最燃、最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題材,卻始終“難產”,到底難在哪?
技術難
一方面是技術難,拍攝體育電影對場地和設備的要求更高。同時體育競技類電影需要記錄運動過程,對技術有著很高要求。比如,對于《奪金》團隊來說,乒乓球表現空間狹窄,又要寫實,想要拍得出彩非常考驗技術。對此,劇組反復設計,光是一場乒乓球比賽拍攝時長就多達20多個小時,給后期制作帶來巨大的工作量。
劇本難
不少電影人都曾表示,拍攝體育類影片,最難的還是劇本。
陳可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中國女排》的劇本弄了兩年時間,挑了很多的細節(jié),一直在篩選,如果全用上可以拍五部電影。為此,陳可辛飛到世界各地看中國女排的比賽,珍惜每一個在現場感受濃厚體育氛圍的機會。
拍攝《李娜》也是一樣,2018年的溫布爾登球場,陳可辛和吳君如結伴而來,為時隔四年重返賽場的李娜加油,也更是為籌備了四年的電影采風,“為電影取取經,希望得到場內外很多細節(jié),能拍得更真實些,不要讓網球迷覺得不專業(yè)。”
此外,在故事上,觀眾能否接受也是重要因素。
曾幾何時,多數人對體育電影的理解僅局限于競技場上的較量,疏于展現運動員的真實生活。
如今,體育電影在故事方面也有更為多元的層面,奪金不再是體育電影的唯一主題。
選角難,訓練難
相比其他類型的影片,專業(yè)性更高的體育競技類影片選角困難重重。
“現在,個子高的演員其實不多,我們找了一批演員,做過很多排球訓練,后來覺得效果不好。”陳可辛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女排》應該還是會更傾向于找專業(yè)運動員出演。
在《奪金》制片人劉軍看來,體育題材一直是國產影視作品的軟肋,需要演員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訓練,甚至要達到或接近專業(yè)運動員的水準。
為了讓《奪金》演員的演出足夠專業(yè),所有演員在開機前先到北京體育大學和專業(yè)的運動員們一起同吃同住,封閉訓練了3個月,平均每天要練8個小時的球,還邀請了中國乒乓名宿許紹發(fā)作為技術總顧問、第3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團體冠軍成員王俊作為乒乓球的技術指導。王俊入組后,按照劇本的要求設計劇中的每場乒乓球比賽,并根據劇本為不同演員制定針對性訓練。
而有著“魔鬼導演”之稱的林超賢,在拍攝《破風》時會給每個演員規(guī)定每天要騎多少公里,爬多少山,完成多少健身指標,甚至要求騎上山頂后拍照為證。拍攝《激戰(zhàn)》時,演員不僅被要求練出魔鬼身材,也將自己訓練成了拳擊專業(yè)高手。
林超賢直言,時間成本對于正當紅的演員來說是非常奢侈的,同樣的時間,他可以拍三到四部其他類型片。拋開時間因素,運動電影對演員的傷害同樣令不少演員望而卻步。
放眼其他國家,《摔跤吧!爸爸》中,阿米爾·汗不僅通過增重減重演繹了男主角19歲、29歲和55歲三個年齡段,還和他片中的女兒進行了為期一年左右的摔跤培訓。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營業(yè)執(zhí)照 - 增值電信業(yè)務許可證 - 互聯網出版機構 - 網絡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 廣播電視節(jié)目許可證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