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 記者肖僖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12月30日訊 “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湖北高質量發展區域和產業戰略新布局,看重、強化武漢的“主中心”地位,寄望提升武漢城市圈功能,加快形成中心帶動、多極支撐的“心”引擎。
武漢是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發動機,是長江綠色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帶、漢隨襄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的起點,必須強化擔當、主動作為,帶動、輻射“兩帶”發展,強力推動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產業走廊。
武漢夜光圖向兩側快速擴張
“飛地經濟”布點長江漢江沿線

光谷生物城禾元生物的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在檢視含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水稻植株。 記者任勇 攝
從太空看20年夜光圖變遷,可發現武漢“心”引擎的引領軌跡:武漢的亮點區域向東西兩側快速擴張。
武漢近年大力發展“飛地經濟”,以長江、漢江沿線重要城鎮為節點,展開區域產業合作。去年,武漢出臺政策鼓勵建設“飛地”產業園。武漢開發區、光谷、臨空港經濟開發區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三駕馬車”,先后與黃岡、洪湖、隨州、孝感等地建立戰略合作。
今年10月,恩施生物產業園被認定為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區域園區,這也是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輻射的第9個區域園區。基地自2008年11月啟動建設以來,已輻射帶動宜昌、十堰、鄂州、荊門、天門、黃石、黃岡、仙桃等地園區。各園區特色鮮明、產業功能互補,形成生物產業蓬勃發展的“湖北模式”。
武漢開發區與隨州市簽訂了《武漢經開區隨州產業園合作框架協議》,完成了合作共建初步建議方案;正在大力推進洪湖新灘產業園建設。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孝感市錦龍物流園納入“飛地經濟”合作首選地。東湖開發區與黃岡市已簽訂了《深化合作共建光谷黃岡科技產業園協議》,強力推進招商引資。
不少武漢企業已到周邊布局,實質性帶動當地經濟。
今年,光谷生物城企業禾元生物,在仙桃市新建了我國規模最大的植物源白蛋白產業基地。長飛光纖前往潛江,打造全球最大光纖預制棒生產基地。
接受采訪的武漢各開發區及相關企業人士紛紛表示,“一芯兩帶三區”新戰略的出臺,將使武漢帶動“兩帶”發展更有底氣、倍添信心。
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障礙必將破除
“飛地園區”快速起跑機會來臨

5月14日,國家存儲器基地長江存儲生產的中國首顆自主研發32層三維閃存芯片。 記者高勇 攝
“武漢要帶動輻射‘兩帶’高質量發展,建議加快合作機制的創新。”武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要負責人表示。
這位負責人說,建議給予“飛地經濟”發展足夠的制度創新優先權,讓其享受省級開發區優惠扶持政策;設立“飛地經濟”發展專項基金,提供融資服務;探索將“飛地園區”打造為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
該負責人建議,鼓勵城市間、園區間錯位發展,避免惡性競爭或重復建設,共同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建立全省“飛地經濟”園區招商引資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項目引進決策機制。
這位負責人說,“一芯兩帶三區”新發展戰略,給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帶來極大推動,企業在區域合作中的主體地位會得到強化,成為整合資源、配置要素的基礎性力量。可以嘗試PPP模式嵌入“飛地經濟”,鼓勵合作雙方按市場方式,共同設立投融資公司,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園區開發和運營管理。
東湖高新區“大手拉小手”
全球最大單體光纖預制棒項目落戶潛江

中國光纖光纜龍頭企業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的設備正在通過預制棒來拉絲光纖。記者周超 攝
12月30日,距離武漢170多公里的潛江,位于當地的長飛光纖光棒生產基地內,值班的工程師定時向武漢公司總部報告新項目的生產情況。12月26日,長飛潛江OVD預制棒擴產項目投產,成為全球目前最大規模的單體預制棒生產項目。
這是從武漢轉移到“兩帶”城市的重大產業投資項目,當地媒體評價,這“重構了潛江產業版圖”。作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光纖和光纜企業,借助武漢、潛江兩地公司協同發展,長飛公司成為全世界唯一同時擁有 PVCD、OVD、VAD三種預制棒生產工藝的公司。
這無疑是一種產業溢出效應。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說:“下一個30年,長飛往哪里去?企業尋找下一個增長點,區域也在尋找。”
莊丹說,省委省政府提出“兩帶支撐”,長飛輻射地點選中潛江,因為企業找到了發展新動能的機會。
在東湖高新區,“大手拉小手”已成發展態勢,并被多次點贊,形成可復制經驗。在光谷生物醫藥領域,龍頭上市企業人福在宜昌、葛店都有布局。在智能制造領域,華工科技在孝感、鄂州、荊門等地都布局有產業基地,11年前,華工科技將旗下二級公司華工高理,從光谷“移栽”到孝感,如今,每天200萬只傳感器從孝感基地下線。
武漢開發區搶先區域合作
洪湖新灘蝶變為工業強鎮
“省委‘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的戰略布局,堅定了我們繼續發展‘飛地經濟’的信心。”12月30日,武漢開發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將探索推行區域股份合作制,大力發展“飛地經濟”。
據介紹,武漢開發區率先在省內、市內開展區域合作,發展“飛地經濟”,早在2012年,便與洪湖市簽署協議,合作共建新灘經濟合作區。如今,新灘已由落后地區發展為工業強鎮。
2018年,武漢開發區洪湖新灘經合區簽約項目總數43個,投資總額147.5億元,其中,投資50億元以上項目1個,億元以上項目30個。
“當前新灘正在大建設,搶晴天,戰雨天,電燈底下是白天。”這位負責人介紹,整個園區在建項目33個,新灘“飛地”按照武漢標準和理念進行建設,園區最寬的道路達到雙向六車道,旁邊還有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綠化帶,與武漢開發區保持一致。
“飛地經濟”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今年,洪湖工業稅收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新增市場主體均躍居荊州全市第一,績效考核由全市倒數第二變為名列前茅。
十堰落子電動車 襄陽加速導入高端新車型
東風公司布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

東風旗下最新款新能源概念汽車Eπ,該車將成為東風汽車未來的設計風向標。 記者郭良朔 攝
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公司武漢30萬輛擴建項目(云峰)下月動工興建,東風公司將積極響應湖北“一芯兩帶三區”發展戰略。東風公司不斷加大在湖北的投資布局,推動一批新項目落地實施。在十堰,布局易捷特電動車項目,支持商用車在十堰轉型升級發展;在襄陽,加速導入東風日產中高端乘用車新車型,提升發展輕型商用車和新能源汽車;在武漢,積極響應“建設世界級車都”的目標,布局乘用車擴建項目,打造200萬輛級生產能力的產業基地。
東風公司負責人表示:“東風公司將深入貫徹‘一芯兩帶三區’戰略部署,助推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
輻射帶動“兩帶” 武漢肩負重責

網絡安全基地展示中心 記者 肖僖 攝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說,“一芯兩帶三區”的發展布局兼顧了產業升級、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等多方面,對新時代促進湖北省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他認為,“一芯”點明了湖北省產業發展的方向,“龍頭”是武漢。湖北省最重要的一個“三角形”,由武漢、宜昌和襄陽構成,武漢在其中居核心位置,以武漢為立足點,發揮其在集成電路方面的優勢,以點帶面,打造綜合性國家產業創新中心。
吳傳清表示,長江經濟帶是國家戰略,在湖北省內部,再劃分為長江和漢江兩個板塊,是地方結合實際情況的進一步規劃。以自然地理為依托,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帶,能有效地優化資源配置,對協調區域發展,整體推進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武漢作為兩江交匯的中心城市,可以說肩負雙倍“重擔”,既要在自身發展上對標一線城市,也要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城市帶的整體發展。
他表示“三區”,講的是三個功能區,其中的鄂東地區以武漢城市圈為主,發展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是關鍵,要體現創新驅動發展和綠色發展,武漢要做到最好,發揮好引領示范作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田艷平:
“大都市區”格局賦予武漢重大使命
12月30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田艷平認為,武漢應該勇擔使命,樹立“大都市區”理念,承擔起發展核心使命,與周邊地市協同發展。
“大都市區”指一個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與其有密切聯系的鄰接地域的組合。“大都市區”是國際上進行城市統計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單元,是城鎮化發展到較高階段時產生的城市空間組織形式。
“武漢作為這個‘大都市區’的核心城市,經濟水平和基礎建設已發展到一定程度,下一步可在生產功能上做減法,將部分生產功能分解給周邊城市來做,而在管理和服務功能上進一步創新和加強。”田艷平說,“同時,發揮武漢的創新驅動力,與周邊城市協同創新,將高新技術、科研實力輻射到宜昌、襄陽等城市,帶動‘兩帶’共同發展。”
湖北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付宏:
武漢由全省經濟“火車頭”變身發展“引擎”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展示中心里展示的火箭模型 記者 肖僖 攝
湖北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付宏說,武漢作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中心,作為長江綠色經濟和創新驅動發展帶、漢隨襄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的起點和樞紐,應該用創新輻射“兩帶”,將創新能力、創新成果、創新平臺推廣運用到“兩帶”建設發展中。
他認為,武漢還應以優勢產業輻射全省。“以前,我們常將武漢比喻為全省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是指武漢對全省經濟的拉動作用,但現在我們強調內涵式發展,拉動要向驅動轉變,‘火車頭’要向‘引擎’轉變。即以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輻射‘兩帶’,驅動‘兩帶’經濟轉型升級。”
“武漢要以資本、智力優勢輻射全省。”付宏說,“現在,武漢吸引了越來越多社會資本,在發展科技金融方面推出了系列政策,效果良好。是否可以讓這些資本和政策惠及全省?另外,武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群集,智力成果的轉化也可以惠及全省。”
付宏認為,武漢有能力帶動“兩帶”產業鏈升級,形成高端制造業、集成電路等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記者賀亮 馬振華 李佳 康鵬 鄧志鵬 邢帆 黃琪 通訊員張敏 鄧金龍 陳博 尹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