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李墨
編者按
省委十一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發展戰略布局,為湖北區域和產業發展行棋落子,畫下點睛之筆。“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戰略,是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布局圖、路線圖和作戰圖。它重在解決新矛盾,落實新要求,激活新動能,推動全省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站在新起點,攀登再奮力。今起,湖北日報推出“‘一芯兩帶三區’從春天出發”系列報道,展現各地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舉措。敬請關注。
2018年,武漢GDP總量突破1.48萬億,比上年增長8%,增速高于全國1.4個百分點。
經濟下行壓力下,高新技術產業增速不減,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2.5%,醫藥制造業增長9.4%。
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強化了武漢“國家戰略要津”的地位,也賦予了武漢新的使命。
芯片引領創新,面板拉動增長,端網作規模支撐。作為“一芯驅動”的主戰場,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四大國家基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在武漢競相發展,只爭朝夕。“一芯驅動”,在產業之“芯”,在區域之“心”,在動能之“新”。百年老工業城市武漢,如何舞好龍頭,重塑產業新脊梁?
變奏:重構產業之“芯”
2009年以前,武漢的工業脊梁,一度以鋼為“綱”。
至“十一五”末期,鋼鐵、石化、機械制造等傳統工業,是武漢的主導產業。
2011年,該市實施“工業倍增”計劃。以上汽通用、東風本田、聯想、摩托羅拉等為代表的“新武漢造”,開始起飛。武鋼“打噴嚏”,武漢不再“感冒”。
那一年,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新興產業,投資比重約占該市37.7%。5年后,這一比重快速躍升至63.6%。“這是武漢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一個重要風向標。”武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稱。
隨著“一芯驅動”戰略的提出,湖北將依托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十大重點產業,大力發展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成長型產業,培育國之重器的“芯”產業集群。
轉型期的武漢,迎來產業“騰籠換鳥”的黃金機遇。
武漢東郊,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中國光谷,已在高新技術產業砥礪前行了30年,并且還在不斷向新興產業更高端“升級”。
而幾十公里外,另一場轉型之戰已在新城區打響。
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是武漢最早的蔬菜和農產品集散地。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便靠食品工業“一柱擎天”。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雪花啤酒、統一、康師傅、周黑鴨……從新溝到吳家山,幾百家國內外食品企業,承包了武漢千億食品工業60%的產值。GDP在新城區里,“躺著睡著都是第一名”。
2014年,位于江夏的通用汽車投產,產值一年跳增數百億元。東西湖首次被江夏反超。“這對東西湖觸動非常大。”武漢市經信局該負責人稱,2016年,東西湖大力爭取國家網絡安全基地落戶,邁出向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轉型的關鍵一步。隨后,京東方、美國康寧、中興通訊等一批高科技巨頭密集落戶。“從賣水和方便面這種最老的食品工業,跨過幾個產業階段,直接跳到顯示面板、集成電路、光通信這樣的高新技術領域,令人不可思議。”
引領:賦能區域之“心”
盡管從經濟體量來看,相比傳統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尚無法托起區域經濟的“底盤”,但“一芯驅動”,卻釋放出了一個中部大省高質量轉型的戰略決心。“一芯驅動”,須從全省一盤棋,賦能區域之“心”——
強化武漢“主中心”地位和襄陽、宜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提升武漢城市圈和其他城市群功能,發展壯大更多新的區域增長極,加快形成中心帶動、多極支撐的“心”引擎。
2007年,武漢城市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經過十多年建設,武漢與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市之間的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同時,產業一體化步伐加快推進,武漢與周邊城市合作共建的產業園超過20余家。
一些武漢骨干企業,將生產基地部分或整體轉移到圈內城市,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12年前,華工科技將旗下二級公司華工高理,從武漢東湖高新區廟山大學科技園,“移栽”到孝感。如今,每天180萬只傳感器從孝感基地下線,全球每10臺空調中有7臺傳感器用的是“高理造”,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度傳感器供應商。
兩年前,光谷光電子領軍企業長飛,在潛江打造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生產研發基地,總投資約50億元。這是武漢城市圈啟動建設以來,從武漢轉移到圈內城市的最大產業投資項目。
緊鄰江漢油田的這座“油城”,自此蝶變“光纖小鎮”。
以光谷生物城為“火車頭”,我省生物產業版圖由武漢一枝獨秀,演化為“1+8”多點支撐。荊楚大地上,宜昌、荊門、十堰等8個區域性生物產業園相繼破繭而出。
“一芯驅動”的湖北探索,關鍵在創新,成效在輸出。這些“溢出效應”,猶如燎原星火,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謀遠:激活動能之“新”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先后來到位于東湖高新區的烽火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考察。
考察中,總書記反復強調,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摒棄幻想、自力更生。
“十三五”開局,中國經濟發展開始“換軌”——由傳統動能驅動,向新動能驅動轉換。這是一場艱難的轉變,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動能減弱,亟需新的增長點。
“一芯驅動”的根本,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體系。
總書記視察湖北后不久,《光谷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20條》出臺,提出在現有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數字經濟等“5+2”產業板塊基礎上,加快布局前沿產業,如5G通信、全光網絡、空天地寬帶互聯、量子信息、腦科學、分子育種、新一代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鼓勵新業態蓬勃發展。
2019年1月5日,武漢市市長周先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戰略,作為該市2019年重點工作進行部署。
他說,2018年,武漢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總量突破5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武漢“三新”經濟增加值占經濟總量比重超過27%,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
大江奔騰。兩岸,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基地、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四大“國字號”基地拔地而起,承載著國家的重托,也孕育著城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