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黃璐實習生李寧
圖為:2月22日,張文喜(右一)在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喻家樓灣入戶了解情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柯皓攝)
2月22日一大早,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喜走村串戶,抓緊時間做參加全國兩會前的最后一次民意收集工作。
走進村里的喻家樓灣,一些房屋前雜草叢生,幾乎不見人煙。“這里原來有70多戶,現在只有10多戶了。”張文喜說,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外出、外遷,造成“人走房空”,不少村灣逐漸成了“空心灣”。
在一處房前,看到村民余春林和徐在英邊剝花生邊聊天,張文喜連忙上前打招呼:“今天很熱鬧呀,兩位大姐聚到一起了。”“我一個人在家寂寞,就把徐姐叫來,也好有個講話的人。”62歲的余春林說,過完年,老伴出去打工,兒子媳婦到城里上班,家里就她一個人。“村里人越來越少了。”67歲的徐在英感嘆,年輕人上學或者外出打工,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兩位大姐,我馬上要去北京開兩會,今天就是來收集大家的意見,你們反映的問題,我一定會帶到大會上,讓更多人來關注。”張文喜拿出筆記本,將有關情況一一記錄。
據悉,陳玉村有7個自然灣,其中2個自然灣存在“空心灣”現象,約60畝宅基地處于閑置狀態。“耕不能耕,用不能用。不僅浪費土地資源,也嚴重影響村容村貌。”張文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此外,村莊居住分散、面積過大,增加了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加大了投入成本;“遠親不如近鄰”變成了無近鄰,無法互助照應。同時,廢棄老屋也存在安全隱患。
如何解決“空心村灣”難題?張文喜決定到隔壁的羅楊村取經。
2011年,羅楊村對“空心灣”實施村灣集并,建設中心村。如今,驅車進入羅楊村,一排排小洋樓依山傍水、古樸恬靜,在冬日暖陽照耀下,猶如一幅美麗的油畫。“我想在全國兩會上提一份關于農村‘空心村灣’急需整治、規劃的建議,具體怎么寫,還沒想好,來取取經。”見到羅楊村村支書羅治金,張文喜開門見山。
羅治金建議,首先,要符合民意、順應民意,做好“空心村”調查摸底工作;其次,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可操作的實施政策,不搞“一刀切”,對空心率超過70%的村灣,可實施拆遷還建,村灣集并;對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村灣實施保護,并加以修繕和傳承。同時,爭取有關部門出臺相應優惠政策,鼓勵修復“空心村灣”。“謝謝羅書記,我回去可以寫一份好建議了。”有了第一手資料,結合自己的思考,張文喜心里有了底。
當人大代表這一年,張文喜的履職材料越堆越高,他收到了許多群眾來信,也在各地調研中記了好多本筆記。“當人大代表和當村支書有許多相似之處,都要花心思琢磨。肯下功夫,才能提出好建議。”張文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