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度《武漢市水資源公報》《武漢市水環境狀況》《武漢市水土保持公報》發布3月28日,武漢市水務局向社會發布了《2018年武漢市水資源公報》《2018年武漢市水環境狀況》《2018年武漢市水土保持公報》。其中《武漢市水資源公報》按照國家統一要求、遵照相關技術大綱編發,公告全市年度水資源情勢、開發利用保護情況和重要水事活動,今年是第21期;《武漢市水環境狀況》是武漢市所特有的、反映全市年度水環境狀況和水環境治理與管理重要事項、記錄全市水環境變化軌跡的報告,今年是第16期;定期向社會各界發布這兩份報告,目的是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水資源、水環境的關注,不斷增強全民的節水、惜水、護水意識。《2018年武漢市水土保持公報》公報了全市水土流失狀況、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水土保持監測、重要水土保持事件。武漢市自2009年開始發布全市水土保持公報,至今已連續第10年向社會發布水土保持公報。
《2018年武漢市水資源公報》《2018年武漢市水環境狀況》基本情況
2019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屆“世界水日”,3月22至28日是第三十二屆“中國水周”,今年中國水周的主題是“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管理”,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武漢市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武漢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武漢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長江大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推進水資源管理、節約、保護和利用工作,嚴守“2019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屆“世界水日”,3月22至28日是第三十二屆“中國水周”,今年中國水周的主題是“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管理”,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武漢市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武漢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武漢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長江大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推進水資源管理、節約、保護和利用工作,嚴守“三條紅線”。
(一)2018年武漢市水資源、水環境的基本狀況
1、水資源量:全市降水總量93.02億m3,比上年偏少5.4%,比多年平均偏少11.7%,屬偏枯年份。全市水資源總量35.16億m3,地表水資源量31.70億m3,地下水資源量10.16億m3。全市過境水量6731億m3,其中長江、漢江過境水量達6695億m3。
2、水體水質:全市11條主要河流有8條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9座大、中型水庫有8座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79個主要湖泊有37個達到或優于Ⅳ類標準,19座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依據《湖北省水功能區達標評價與考核技術方案》,44個省級考核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1.8%。
3、用水指標及用水效率:全市總用水量36.23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8.97億m3,占24.8%;工業用水量14.93億m3,占41.2%;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11.89億m3,占32.8%;生態環境用水量0.44億m3,占1.2%。全市年新增節水量0.4億m3,人均用水量327m3,萬元GDP(當年價、含火電)用水量24m3,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含火電)用水量29m3。全市用水總3、用水指標及用水效率:全市總用水量36.23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8.97億m3,占24.8%;工業用水量14.93億m3,占41.2%;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11.89億m3,占32.8%;生態環境用水量0.44億m3,占1.2%。全市年新增節水量0.4億m3,人均用水量327m3,萬元GDP(當年價、含火電)用水量24m3,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含火電)用水量29m3。全市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均達到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控制指標要求。
(二)其他重要水事及事項2018年,武漢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四水共治”為突破口,持續開展建設安瀾、清潔、綠色、美麗、文明長江“五大保護行動”,全面啟動長江大保護十大標志性戰役。2018年,武漢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正式通過國家驗收。試點建設期間,武漢市在創新“四水共治”模式、建立跨區斷面水質考核獎懲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兩江四岸”生態堤防與江灘綜合整治、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提升城市排澇能力、建設河湖生態水網與濱水綠道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復雜河湖水網地區大江大湖大城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2018年,我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重大戰略部署,扎實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從“有名”向“有實”轉變。“四大家”35名市領導擔任長江、漢江等重要江河湖泊市級河湖長,為納入河湖長制名錄的河湖設置河湖長、督察長、河湖警長、技術員、保潔員、監督員“三長三員”工作隊伍。健全完善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據河湖長“三長聯動”工作機制,推進官方2018年,武漢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重大戰略部署,扎實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從“有名”向“有實”轉變。“四大家”35名市領導擔任長江、漢江等重要江河湖泊市級河湖長,為納入河湖長制名錄的河湖設置河湖長、督察長、河湖警長、技術員、保潔員、監督員“三長三員”工作隊伍。健全完善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據河湖長“三長聯動”工作機制,推進官方河湖長任實職、擔實責、干實事、見實效;民間河湖長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參與監督作用,成為河湖保護的“貼心護衛”;數據河湖長努力實現河湖全流域、全時段、全要素監控監測,成為河湖保護的“火眼金睛”。2018年,為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工作部署,我市出臺了《武漢市迎軍運會水體提質及岸線環境整治提升專項工作方案》、《武漢市水體提質攻堅行動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啟動南湖水環境提質攻堅工作,推進湯遜湖等重點湖泊水環境治理工程以及全市高校雨污分流改造。2019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武漢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踐行新時期治水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長江大保護”為擔當,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總領,以“打造濱水生態綠城”為目標,以“四水共治”、“河湖長制”為抓手,堅持系統治水、源頭治水、科學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讓武漢“優于水而不憂于水”,不斷提升市民濱水樂水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018年武漢市水土保持公報》基本情況
2018年,根據湖北省2018年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顯示,武漢市有水土流失面積961.42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1.22%,侵蝕類型主要為水力侵蝕。2018年,在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方面:我市繼續實施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試點,開展宜林荒山精準滅荒、封山育林、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等工程建設,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05平方公里,年減少土壤流失量3.64萬噸。2018年,在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方面:武漢市建立了全市水土保持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啟動全市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工作,積極推進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方案審批流程。全年共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390個,現場開展了337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3914萬元,查處水土保持違法案件5起,完成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2018年,在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方面:武漢市建立了全市水土保持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啟動全市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工作,積極推進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方案審批流程。全年共審批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390個,現場開展了337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3914萬元,查處水土保持違法案件5起,完成水土保持設施自主驗收備案15個。舉辦了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培訓班,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活動,進一步增強公眾對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意識。2018年,在水土保持監測預報方面:武漢市配合省水利廳做好武漢市年度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及時全面掌握各行政區及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動態變化。進步完善黃陂區蔡店、新洲區磨盤山和蔡甸區西湖流域3個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的設施升級改造工作。進一步加強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監管力度,嚴格執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季報和總結報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