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創新再出發
茅永紅委員
回望自己20年社區建設探索之路,和中國40年改革開放之路一樣,波瀾壯闊,砥礪前行。
人生百步,投身改革是關鍵一步。改革要創新,但要不忘初心。企業在改革發展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只有聽黨的話、方向對,贏得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有信仰、信念、信心,敢拼敢干,繼續跋山涉水,講好改革故事,為全面深化改革貢獻更大的力量!

加快武鄂黃黃協同發展
胡運星委員
加快武鄂黃黃協同發展,有利于增強“芯”功能、發揮“芯”作用。
高位推進。省政府成立跨區域發展綜合協調機構,總體謀劃、高位推動跨區域合作發展,出臺政策措施,支持區域合作試點。
統籌規劃。加快編制省級“一芯兩帶三區”發展總體規劃,通過產業這根主動脈,把鄂東轉型發展示范區發展戰略細化實化。
建強平臺。大力支持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項目建設,復制相關成熟的創新制度措施,加快建強鄂東轉型發展示范區重要平臺。
智力支撐。集中四市優勢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環境,加快創新體系建設,激發武鄂黃黃協同發展活力。

建設長江科學城
韓民春委員代表省民建發言
高標準規劃建設長江科學城,將武漢打造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推動“一芯兩帶三區”戰略布局落實的重要舉措。
長江科學城規劃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完成了戰略咨詢報告和概念規劃編制,達成了一批共建合作協議,推進了一批科研項目。
建議融合科學“理性”和城市“感性”,做好協同規劃,構建“一核兩翼四區”空間格局。其中,“一核”即大科學裝置集聚區,“兩翼”即科幻夢想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四區”即教育教學區、人文科普區、綜合服務配套區、生態保障區。

提升深度貧困地區持續脫貧能力
胡霜紅委員代表省臺盟發言
培育和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是當前扶貧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充分發揮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助推作用,實行“千校幫千村”一對一幫扶,實行大中專院校對深度貧困地區定向培養制度。
實施人才振興工程,擴充貧困農村專項助學資金,持續提高農村偏遠地區教師待遇。
著力補齊道路、電力以及水利短板。深入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飲用水及農田水利建設等。
建立連接貧困戶與市場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平臺,倒逼深度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升級與生態健康發展。

做足漢江水文章
申東輝委員
漢江中下游地區,山水林田湖草體系完備,適合以水為畫卷、以綠為底色,做足“水”文章、培育新動能。
成立省級領導機構,建立跨行政區域協調聯動機制,推動漢江和江漢運河流域資源共享、全域發展。
統籌規劃,“一張藍圖畫到底”,促進流域旅游資源大整合、部門大聯合、發展大飛躍。
重點推進,圍繞興隆水利樞紐、江漢運河等水利風景區,形成核心景區、配套景區、農旅休閑景區等多層次、多業態融合發展格局。
政策支持,出臺統一的支持政策,推動區域聯動發展。

增強區域金融服務能力
溫興生委員代表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發言
加大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工作力度,引導激勵企業在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健全融資擔保體系,建立新型政銀風險分擔機制、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授信體系,允許擔保公司進行綜合性經營,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專項基金,設立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完善信貸資金風險補償機制。
加快推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體系建設,打造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推手”。

培育一流民營企業
鄔劍剛委員代表省工商聯發言
實施龍頭企業培育計劃,鼓勵、支持重點企業上市、兼并重組、強強聯合,形成規模效應,促進優勢企業做大做強。
設立民營企業研發補貼專項基金,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充分發揮我省科教資源優勢,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參加國際市場考察、國際展會交流活動,加大民營企業參展補貼扶持力度,積極引導有條件、有實力、有準備的民營企業走出國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我省企業投資相對集中的國家和地區,牽頭成立中資商(協)會。

推進醫共體建設
黃惠寧委員代表省農工黨發言
打通資源流動壁壘。加強對醫共體建設的督促檢查,統一醫療服務管理制度和診療技術規范,完善智能醫院信息系統。
完善與醫共體相適應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政策,引導醫共體降低醫療成本,減少過度診療,杜絕造假騙保,同時對慢性病早發現、早預防。
多部門共同建立醫保監管聯動機制,全面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落實“總額預付、過程管理、合理超支分擔、結余留用”政策。
規范雙向轉診制度,對醫共體內各成員單位實行差異化的醫保支付比例。

讓崇德向善植根心間
釋妙量委員
進一步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含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讓道德和善良進一步植根于民眾,植根于社會生活。
將傳統國學納入現代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注重從小培養道德品質和善良本性。
將道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社會風尚。
進一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落實落地,促進社會形成普遍的對法規、制度的敬畏之心,要讓挑戰法律法規者付出代價。
宗教界要為崇德向善貢獻力量。

加強荊州古城保護
范道寵委員代表省民革發言
荊州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立湖北省古城保護委員會,借鑒發達省份經驗,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加強統籌協調管理。
以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做好荊州古城保護規劃,修復古舊建筑,恢復古城原貌,合理把握開發節奏,推進荊州古城整體申遺。
加大營造古城保護的濃厚氛圍。2012年11月,荊州與西安、南京等8個城市聯合以“中國明清城墻”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預備名錄。
將荊州古城保護與功能疏散納入省級重點項目,列入財政預算,積極爭取納入國家重點項目庫,盡快實施。

發展多式聯運
曲光吉委員代表經濟界發言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借“黃金通道”打造多式聯運港口,建立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降低有關收費,降低物流成本。
加強多種交通方式間的協同。加強整合,盡快推動高鐵進客貨運樞紐機場,制作“聯運單”,一張單子走到底。
加強基礎設施設備支撐,研發適合陸、水、空貨運的集裝化裝備、快速轉運設備,建設多式聯運綜合服務大廳,實現一次性受理、一站式服務。
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多式聯運承運人,打通各運輸方式之間的壁壘,避免惡性競爭,提供可持續、高質量的運輸服務。

持續培養“湖北工匠”
魏少峰委員
切實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貫徹落實中央部委和我省有關備忘錄、意見,增強改革的協同性、系統性、實效性,持續培養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湖北工匠”。
制定實施我省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建立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政策體系。
完善省級統籌為主的管理體制機制,建立職業教育工作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公開透明規范的準入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機制。
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體制機制。
建立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落實生均財政撥款,完善省、市兩級財政投入制度。

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
劉紅梅委員代表省民盟發言
打造“芯”產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生物醫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高端裝備制造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軍民融合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汽車產業重大聯合科技創新平臺、重大磷化工聯合科技創新平臺。
充分發揮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大對民營中小型創新企業特別是骨干企業申報科技創新平臺的引導和支持力度。
國家級研發平臺以基礎研究為主,省級、地方和企業平臺以技術開發為主,進行橫向產學研聯合,打通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的通道。
制定科學的考評體系,進一步做好人才配套服務。

打造人才“蓄水池”
宋清龍委員代表省致公黨發言
準確把握海歸人員的新期盼新訴求,打造人才“蓄水池”。
打好宣傳牌,持續加強歸國留學人員思想政治引領,激勵、鼓舞歸國留學人員積極參與我省各項建設。
打好政策牌,細化專項資金投入,設立政策性中小企業銀行,推動產學研深度結合,推動建立“科研成果—平臺訂單—企業”合作模式,深化歸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支持工作。
打好服務牌,為引進人才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的便捷通道,完善歸國留學人才聯系制度,加強統戰信息平臺建設。
打好環境牌,營造歸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良好社會氛圍。

建設生態環境監測平臺
杜耘委員代表省民進發言
建設長江流域生態與環境監測平臺意義重大。
長江流域的生態與環境監測,涉及水利、水文、生態環境、農業、能源、氣象等眾多行業部門,需要明確監測平臺建設主體,統籌各類監測數據。
健全流域環境信息之間的聯動機制,提出針對性強、可落地的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整體解決方案。
形成水體斷面監測與流域污染溯源互饋,相互驗證,識別流域內的重點污染源區及污染發生的高風險時段。
研發并集成環境監測技術,實現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發展。
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與環境大數據平臺,探索數據共享新模式。

莫讓“痕跡”成“政績”
徐禮華委員代表省九三學社發言
列出管理清單,嚴格控制總量。將各種專用筆記本整合至不超過2種,提倡“無紙化”。
完善考核方式,實行歸口管理。將考察對象述職、基層座談會、實地考察等方式相結合,審慎搞“一票否決”,檢查工作以暗訪為主、明察為輔,突出結果考核,輔之以過程考核。
優化評價機制,加強民意調查。適當引入第三方評價制度,善于通過短信、手機APP等對窗口單位開展即時評議,實現全省大數據評議,使之成為“指尖上的民心工程”。
抓住改革契機,將節余編制和資源向基層一線傾斜,實現資源“下沉”。

推進營商環境提檔升級
鄒薇委員代表無黨派人士界發言
力促“減流程、降費用、省時間”,推動共同審批、聯合審批,加快云審批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負面清單管理,完善推廣“證照分離”等管理模式。
加快“轉觀念、優服務、提水平”,堅持制度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理念,樹立誠信典范,加強監督和信息共享。
注重“強基礎、降門檻、施政策”,規范收費行為和標準,放寬準入門檻,加強勞動力供需對接,加強科技金融體制建設。
推進“重測評、強合作、促融合”,制定營商環境評估系統,建立長江經濟帶省際合作機制。

精心籌辦世界軍人運動會
章進委員代表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發言
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將于今年10月18日至27日在武漢舉辦,預計有100多個國家、逾萬名軍人參賽,舉世矚目,盛況空前。
我省籌辦工作已經創下軍運會歷史的三項第一:第一次在一個城市舉辦全部比賽項目;第一次集中新建運動員村;比賽項目設置數量歷屆第一。
以軍運會為契機,全域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激發城市發展活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目前,武漢城市“顏值”正加速全面提升。
讓我們攜起手來,當好包容的市民、熱情的主人和文明的觀眾。
文字整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輝 攝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