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靜待起飛

圖為:排污口航拍圖 省環境監察總隊供圖
楚天都市報記者石倩 通訊員李偉 鐘良 實習生周雅倩 彭紫胭
往長江、漢江、清江排污的口子到底有多少?從今年7月起,我省首次大面積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航測工作,在長江、漢江、清江沿線,出動20多架無人機,用高科技為母親河“體檢”,上天入地揪出長江排污口,僅15天拍攝18萬張照片。
昨日下午,楚天都市報記者跟隨負責航測工作的工作人員,來到黃岡長江大橋附近實地探訪。
1
500米高空 地上的電線桿清晰可見
下午3時15分,黃岡長江大橋東面500米,一架V100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靜待起飛。
架設基站、檢查高精度航攝儀、上傳規劃好的航線……本次航測補飛任務的負責人——58歲的黃西逐一勾劃飛行檢查記錄表上的12個項目后,點選了電腦軟件上的起飛按鈕。緊接著,一架翼展2.22米的龐然大物緩慢地從地面起飛,越飛越高,直至變成一個小黑點。
“這次飛行高度是500米。”黃西說,這里地形平坦、空間開闊,飛到500米就可以執行任務。而在以山地為主的鄂西恩施州,植被茂密、交通不便,且沿江地形陡峭、高差大。“在那里,需要飛到2400米的高空才能完成航攝。”
無人機飛上天后,黃西時刻關注著電腦上顯示的無人機電量及飛行狀態。1小時后,記者頭頂上傳來如同割草機般的“嗡嗡”聲,只見無人機精準地降落在起飛地點。黃西將高精度航攝儀中的存儲卡插入電腦,數十張高清航拍圖展現在記者眼前。將航拍圖逐個放大,地面上每個電線桿都清晰可見。
“這里有個疑似排污口”,黃西興奮地指著其中一張航拍圖給記者看。照片中長江大橋的堤壩下方,一根灰色的管道直伸入江。在“無人機管家”的軟件系統中,能清楚獲知該疑似排污口的經緯度。
據了解,此次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采用的是三級排查方式:第一級排查用無人機,排查疑似排污口;第二級排查是組織人工現場核查,對各類排污口逐一排查,登記確認;第三級排查是對疑難問題和隱蔽盲區進行重點攻堅,查漏補缺,全面建立排污口名錄。天上地下結合,人和機器互補,盡量做到無遺漏。
“衛星遙感和無人機航拍,作為第一級排查非常關鍵。它們能把很多問題篩查出來,為人工核查提供線索,大家就能有針對性去查。第二級人工排查,需要工作組出差外地實地走訪,如果沒有精確坐標,根本找不到地方。”省環境監察總隊相關負責人郭予峰說。
2
夜間神器 讓長江上的排污口無處遁形
長江入河排污口航測工作主要由長江空間信息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完成。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馬力介紹,此次航測用載人固定翼飛行器、載人直升機飛行器、無人機等多種飛行器,搭載大型專用航攝設備、熱紅外傳感器來采集數據,各飛行器互為補充、協同保障作業,為的就是不遺漏任何一處地方,拍攝出超高清照片。
據介紹,固定翼飛機搭載的、價值千萬的高精度航攝儀是此次航測的關鍵“武器”。這個外觀像幾個大方匣子疊起來的航攝儀有6個鏡頭,針對不同的顏色進行優化,可拍出更清晰、細節更豐富的照片。每張照片像素高達3.9億像素,而普通相機像素一般是4000萬左右。“在500米高空,地上的一本雜志都能清楚地拍到,比谷歌地圖的精度還要高5倍。在建立排污口名錄時,才不會遺漏任何一個小口子。”馬力說。
據悉,根據排查區域,飛機起飛前會設定拍攝飛行路線,并確定每一個曝光點,這些曝光點都標有經緯度,輸入航攝儀程序中。飛行時,當航攝儀上的GPS監測到與設定的曝光點重合時,航攝儀就會自動拍攝。“無人機續航時間最長可達6小時,這為我們爭分奪秒地完成航測工作,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條件。”
“此次航測的高科技設備,不僅有3.9億像素的航攝儀,還有一種熱紅外航攝儀專門用于夜晚拍攝。”馬力介紹,化工廠常在夜晚偷排廢水,工業廢水的溫度較高,與江水溫差較大,熱紅外航攝儀就能在晚上清晰拍出兩種不同顏色的江水。“無論白天黑夜,無論肉眼是否可見,排污口在高科技設備下都無處遁形。”
3
僅用15天拍攝15地共18萬張照片
雖然技術條件完備,但7月10日后我省降雨頻繁、云層較低,要么無人機難以起飛,要么云層干擾無法拍攝照片,實際可作業的天氣只有15天。空域管制則是另一大難題。三江沿線有十堰武當山機場、襄陽劉集機場等5個民航機場,4個通用機場和數個軍航機場。航拍需獲得空域許可,并避開這些機場起降的航班或臨時禁飛。
為確保按時完成任務,此次航測任務不再等到天氣條件適合時再飛,而是“有天必飛”,在爭取晴天能飛起來的同時,盡可能不放棄任何一個多云天氣。比如航測的飛機會在天空盤旋,一旦等到空管許可指令,就馬上飛到作業區域工作,哪怕只有半小時。“這樣會增加成本,但節約了時間。”馬力說。
據了解,我省此次航測工作涉及武漢、襄陽、宜昌、黃石、十堰、荊州、荊門、鄂州、孝感、黃岡、咸寧、恩施州、仙桃、天門、潛江等沿江15地。航測總面積達11212平方公里,熱紅外岸線總長度4808公里,約占長江經濟帶11省市航測飛行總任務的四分之一。我省僅用15天時間,就航攝了185294張照片,完成了實地航測工作。
“我們將這185294張照片按照區域劃分,一個城市拼接成一張照片,上傳至生態環境部。”郭予峰介紹,這些照片將由生態環境部組織專家解譯,確定疑似排污口。為防止遺漏或錯誤,將派人進行現場踏勘。
屆時,工作人員將分岸上和水上兩路,進行拉網式排查,重點對航拍確定的疑似排污口進行核查,同時也會對疑似排污口附近環境進行商討,找出航拍遺漏的排污口,核實確定入河排污口信息,列出排污口清單。最后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下,我省將對每一個排污口制定不同的整治方案,有效規范和管控入河排污口,最終形成權責清晰、監控到位、管理規范的入河排污口監管體系,為長江水環境質量改善奠定基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