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8月25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陳華文 劉妍慧 雷龔鳴)“未來已來,馬上和同學們入住全新的未來城校區,真讓人期待。”已經投入使用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未來城校區,今日上午迎來搬遷入駐的第一批大學生。本月25日—30日,該校材料與化學學院、環境學院、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際重點實驗室、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大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們,還將陸續搬遷到未來城校區,涉及師生共計5000多人,該校辦學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地大新校區
南望山下 家長趕來和女兒一起見證
早上8點,記者來到該校南望山校區,在體育場西側的路邊,該校材料與化學學院、環境學院的大學生們,將行李依次搬運到10輛大巴車上。
黃瑞是材料與化學學院2018級應用化學專業的女生,家住安徽阜陽,她從老家乘坐火車今日清晨5點抵達漢口,然后輾轉來到校園,她和同宿舍的幾個女生,將放暑假時已經打包好的6件行李,一一搬到大巴上。她說,在南望山校區學習生活一年,馬上告別這里的一草一木,心有不舍。黃瑞住一個宿舍的女生靖佳欣,來自內蒙古。她也不遠千里趕回學校。
記者看到,搬運到大巴的行李,擺放得井然有序。而每一輛大巴上,都貼有學院、年級、班級等信息。其中一名學生家長專門從襄陽趕來,他要和女兒共同見證“喬遷之喜”。

學生們搬運行李
為了組織好學生搬遷,該校多個部門的老師們,早上6點多就來到了搬遷點。材料與化學學院黨委副書記余江濤說:“搬遷工作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班為搬,以年級為統籌。確保學生搬得順,住得好,學得安。”
在環境學院學生搬遷點,搬遷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該院黨委副書記姜明敏說:“搬遷工作中,充分發揮了班長、團支書等班干部的帶頭作用。”輔導員李平老師說:“搬遷中沒有一個同學喊苦叫累,都服從搬遷工作的安排。”
在搬遷現場,男同學們紛紛主動為女同學幫忙。環境學院大四黨支部書記韓鵬同學,剛在外地支教回來,主動請纓加入到搬遷隊伍中。記者見到他時,他額頭上、衣服上都是汗。他說:“能為同學們多做點志愿服務,一起勞動出出汗,很有意義。”
2018級學生劉姝彤說:“在此之前我去過未來城校區,參觀了教學樓、宿舍樓、圖書館建筑,覺得全新的校園環境很優美,在那里我們將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
搬遷現場,統一著裝的學生兼職輔導員也加入到搬遷工作中。學校保衛處工作人員手拿對講機,維持搬遷的公共秩序。后勤工作人員為師生提供了免費的酸梅汁、綠豆湯等防暑降溫飲品,此外,還搭建了搬遷之用的遮陰涼棚。后勤保障處黨委書記蔡楚元說,對于搬空的宿舍進行及時整理。此外,對于搬遷中校園里的垃圾及時清理,時刻保持校園干凈整潔。
為了順利搬遷,該校出臺了搬遷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多次協調會,對全校各單位進行任務分工。此外,印發了搬遷安全告知書,對于學生行李打包規范、人身財產安全、交通出行等問題進行溫馨提示。該校未來城校區管理辦公室主任張瑋說:“從南望山校區到未來城校區,變化的是空間,不變的是地大精神和嚴在地大的校風學風。”
未來已來 新校區十分高大上
據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未來城校區位于武漢未來科技城東部,距離主校區27公里。該校為了改善辦學條件,在教育部和武漢市的支持下,2013—2019年建設未來城校區。該校區建筑面積50萬多平米,辦學規模為師生總數1萬余人。

地大新校區
目前,地大未來城校區搬遷入駐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為迎接師生入駐,地大未來城校區統籌保障了校園環境、通勤服務、通信服務、教學服務、餐飲服務、搬遷服務、能源保障、配套服務、學生宿舍、校園安保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教學服務可滿足萬余名師生使用
未來城校區公共教學樓共有兩棟,其中有雙屏、集控錄播、集控行為感知、高清錄播遠程交互、白板單屏、拼接單屏等多種類型的多媒體教室120間,物理實驗室、電工實驗室、語音室、公共機房、測量公共實驗室、科創競賽實驗室等48間各類實驗室。

地大新食堂
目前,教學樓內共計11496位固定和活動課桌椅已經全部安裝完畢。其中,活動課桌椅23間,可根據實際教學需求隨時調整座位布局。
宿舍采用“黑科技”提供淋浴熱水
在未來城校區,一棟棟大樓頂部,一塊塊太陽能電池板整齊地鋪滿屋頂,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輸送到校園各個角落。未來城校區學生宿舍組團采用被稱作“清潔能源黑科技”的空氣源熱泵與太陽能加熱板結合式熱水供應系統,全天候、全自動為宿舍提供淋浴熱水。

新校區教室
據悉,按照規劃,未來城校區從建設之初,就定義為“獨具特色、管理便捷、綠色環保、和諧智慧的美麗校園”。建設指揮部在智慧能源平臺、校園安防平臺、校園無線網絡信息、校園雨水回收凈化、清潔能源(地源熱泵、太陽能)、實驗室廢水綜合處理、建筑BIM信息、3D地下管網模型、圖書館創“國優”等方面,不斷摸索管理新思路,突出“三新”應用,一系列舉措成為未來城校區建設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