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水中采摘莼菜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俊通訊員李浩然
編者按
靈秀荊楚山川形勝,江漢奔流物產豐美。
這片18.6萬平方公里的大地,土地肥沃生態優良,截至目前共有165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覆蓋全省所有市州,涉及蔬菜、茶葉、魚肉及水果等,每一樣都無不是舌尖上跳躍的美妙音符。今起,本報推出“尋味荊楚”系列報道,記者走進地理標志產品原產地,實地探訪和品嘗,講述每一道荊楚風味背后的精彩故事,見證大地對蒼生的慷慨,解讀山水對產業的回饋。
恩施利川,湖北最西部的高山小城,空氣清新土質優良。這里出產的莼菜聞名海內外,產量在國內占據重要份額,也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入口嫩滑清爽,生長要求極高。得益于利川良好的氣候、溫度和水土,才能出產有著“水中碧螺春”之稱的莼菜。8月27日至28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利川涼霧鄉的最大莼菜種植和生產加工企業,走水田訪菜農,詳細了解產品的特質及經濟效用。如今,利川莼菜深受日本消費者追捧,每年4月到9月大量訂單漂洋過海過來。
莼菜名號“水中碧螺春”
一湖碧水滌鉛華,莼羹鱸膾富農家。
8月末的一場細雨后,記者步入利川涼霧鄉繼昌村的千畝莼菜基地,只見大片的水田里,頭戴尖頂箬笠的村民半截身子浸泡在水中,彎腰采摘著莼菜。一片片葉圓莖細、質柔嫩滑的莼菜芽在指尖歡快跳動,躍入身前的籃子里。田塊上方,疏密有致的“網棚”上,一只只白鷺翩翩起舞,宛如一幅悠然的田園美景圖。
莼菜是我國傳統的水生蔬菜,口感黏滑,營養豐富,對水質、土壤、氣候的要求極為苛刻。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常食莼菜具有藥食兩用的保健作用,被稱為“水中碧螺春”。利川地處鄂西南,北依三峽,南鄰瀟湘,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以“大利之川”為名。利川的莼菜種植面積共約3萬畝,鮮莼菜年產量達到2.6萬噸,也正是因為利川極為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莼菜才能在這里大面積地種植。與太湖莼菜相比,利川莼菜有著獨一無二的天然富硒優勢,營養更高。
2004年,利川莼菜被授予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利川也被評為“中國莼菜之鄉”。莼菜做法簡單:用清水沖洗兩次瀝干水分,加入姜蒜末、鹽、生抽、醋、香油、剁椒、蔥花充分拌勻,即可食用。還可煲粥、做湯等。
日本客戶最喜歡利川莼
“莼菜的采摘只能靠全人工,而且這種植物對生長環境分外的挑剔——終年生長在溫暖干凈的湖泊、水池中,可以說是植物里的娃娃魚。”正在水里摘菜的90后女孩譚曉宇笑著說。她是利川最大的莼菜企業睡芙生態農業公司的法人代表,女承父業也投身莼菜產業。
說起企業的名稱,譚曉宇說,睡芙就是沉睡的芙蓉,用來形容“水中碧螺春”莼菜再形象不過。在睡芙公司的加工車間里,40余位工人正在操作臺上熟練分揀,一個大勺子舀起黏糊糊的莼菜,攤放在臺面,女工們手持鋼片眼疾手快“切割”,最嫩的芽尖和大片的菜葉就分開?!拜徊艘卜值燃墸考馐亲罡叩腟級,大葉子屬于普通級,價格也不同,我們都是根據客戶的要求來分裝。”睡芙公司創始人譚明富介紹,莼菜本身沒有味道,勝在口感的鮮美滑嫩,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
譚明富說,莼菜外身有一層滑滑的透明液體將其團團包住,吃起來口感爽滑,除了營養價值高,還是解酒的好食材?,F在,該公司的莼菜十分受日本消費者歡迎,以每噸8萬元以上的價格出口日本,每年4月到9月是訂單高峰期,并已基本占領國內80%的鮮貨市場。
此外,該公司還建有“莼漁共生”產業基地4000畝,在莼菜田里養鱔魚、泥鰍、鯽魚等,“莼菜畝產1噸多,收入過萬元,畝產200斤泥鰍或鱔魚,可賣3000元?!弊T明富說。
莼菜年產量居全國第一
曾經,因利益驅使下的盲目種植,利川莼菜產業迅速萎縮。2013年,當時利川佛寶山產區莼菜大面積齊根腐爛,近2000畝絕收,利川的傳統名品莼菜,生產遭遇滅頂之災。多方會診后,利川市農業局總農藝師鄧楚洪認為,莼菜之殤表象是蟲害,根源在于急功近利,生態嚴重失衡。藥方只有一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找回失去的生態。
2016年初,“莼漁共生”這一生態種植模式在涼霧鄉試行。該鄉農技中心主任黃震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藥方:一畝莼菜田里,魚苗總數控制在正常魚塘的十分之一,讓草魚、鯉魚、青魚、泥鰍、鱔魚等吃掉大部分雜草、害蟲,排泄的糞便還能做有機肥,用食物鏈維持生態平衡。牽頭試驗的睡芙公司創始人譚明富非常認可這一模式:一塊田有了兩項收益,一畝莼菜可賣9000元,生態魚貨可賣6000元,劃得來。
初見成效的做法很快得到利川市委、市政府肯定:2016年5月,利川市與中南民族大學簽訂莼菜研究合作協議,建設莼菜種子資源圃,優選品種,推動莼菜從無性繁殖走向有性繁殖。
同時,利川市大力發展綠色生態企業,目前,對驗收合格的莼菜田,市政府每畝補助500元,若是莼漁生態種養,每畝再補助200元。到2017年底,利川莼菜面積恢復至3萬余畝,輻射近3萬農民,年產量超過3萬噸,年產值超過2億元,種植面積、年產量及品質均為全國第一。
美味莼菜拉動旅游發展
如今的利川莼菜,已成為當地富民大產業。
繼昌村11組貧困戶鄔龍忠,2016年起,跟著睡芙公司學習“莼漁共生”技術,發展近6畝莼菜,年純收入超過2萬元。利川汪營鎮的山野食品有限公司,倉庫里存儲莼菜原料堆積如山,工人們正忙著生產、包裝產品。公司負責人瞿億州告訴記者,夏天到來,莼菜產品走俏,在該公司就業的150多名農民工每月在家門口可掙到3000元。“品涼霧莼菜,歇馬前民宿。”莼菜產業的蓬勃發展還拉動了當地民宿旅游業的發展。去年8月,首屆利川涼霧莼菜文化節在馬前村隆重舉行,節目豐富多樣,包括文藝匯演、莼菜采摘比賽、莼菜菜品烹飪比賽等項目。馬前村書記康同生說,每年夏季全村住民宿的“候鳥”共有1300余位,游客不僅能游覽如畫美景,還能品嘗鮮美的莼菜,享受到原生態風光。
目前,當地正以“莼菜為媒”創建利川市養老養生度假休閑產業示范點,打造中西部候鳥避暑度假的棲息地,推動鄉村旅游扶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