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網10月2日訊 (記者施政 通訊員陶火應)今年10月,新洲區徐古高中的老校長胡世斌將迎來自己的90大壽。耄耋之年依然筆耕不輟的的胡老作了一首小詩,“同堂四世樂天倫,書香四代傳詩文。老教九旬培下代,園丁十個育精英。”胡世斌喜歡自稱“老教”,作為新中國第一批人民教師,他輾轉大半個新洲區,在中小學做過42年校長。在他的熏陶下,他的諸多兒女及孫子輩紛紛獻身教育事業,出了十幾位教師。
胡世斌在徐古高中校長的崗位上退休,今年87歲的老伴金佩華原是語文教師。6個孩子中,二兒子胡新意是徐古中學退休教師,三兒子胡新紅在成都某中學擔任校長兼數學老師,二女兒胡麗娟在鄂鋼幼兒園當園長,二女婿在湖北電大執教,三女兒胡小玲退休前在新洲一小當數學老師。孫女胡俊在新洲一中當英語老師,孫媳杜秋在蔡甸高中當音樂老師。外孫女徐璐在湖北電大當老師,外孫婿黃春喜在幼兒園當園長……粗略一算,胡世斌這個大家庭內投身教育事業的不下十余人,“還不止這些,我的七叔、八叔原來都在私塾教書”。這也是胡世斌在詩中寫道“書香四代傳詩文”的原因。對于教育,胡世斌有著發自內心深處的熱愛,他的書房里寫著其教育兒孫的家風理念——“繼承書香之家的風范,愛教育、愛學校、愛園丁”。

胡世斌夫婦與二兒子胡新意、孫女胡俊在一起。記者施政 攝
校長一當就是42年
90歲高齡的胡老,精神矍鑠思路清晰。他的書房墻壁上掛著一副學生送的對聯:“四十二年焚膏繼晷培育桃李,二十余載嘔心瀝血關心下代。”這正是老人傾情教育、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談到為何對教育情有獨鐘,胡老說,這與自己小時候長輩的熏陶有關。“我的七叔、八叔是新洲將軍山附近有名的私塾先生。當時學生的學費都是各家按照實際情況給,如果交不上錢,也可以用糧食代替,條件好的話開學第一天會送一塊肉過去。雖然收入不高,但私塾先生在村里的地位很高,非常受人尊重。”在私塾讀了六七年之后,胡世斌考入了省立黃岡中學,這在當時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語文底子不錯,但沒接觸過數學。考試前的一段時間,我每天看數學書都看到很晚,為了防蚊子咬,我把腳泡在木桶里學習。被黃岡中學錄取后,我的父親其實是反對的,因為他更希望我去學做生意。后來我私下里去找七叔、八叔,從他們那里打了借條借錢去黃岡中學讀書。”談及往事,胡老不禁感慨萬千。

胡世斌珍藏著上世紀60年代的校長任命書。記者施政 攝
1950年,19歲的胡世斌從黃岡中學畢業,他選擇回到家鄉從事教育事業。建國初期,城鄉還有大量私塾存在,胡世斌在新洲徐古街千里崗私塾擔任校長兼老師,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2年,隨著國家對私塾的改造,千里崗私塾成為新式小學,胡世斌先在千里崗小學擔任校長,其后又在沙河街、柳河、李店、潘塘、易河等多地近20所中小學任校長。胡老家里至今仍然保存著三張上世紀60年代的校長認命書,上面還有縣長的簽名。1992年,胡世斌以徐古高中校長的身份退休。退下來后他仍然情牽教育,義務幫助家鄉不少中小學教學,包括教寫作課、講國學經典、編寫教材等等。
他幫助過的學生數不清
胡世斌一生鐘情于教育。兒子胡新意說,父親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多少時間教育孩子。作為父親,可以說是不合格的,但作為老師和校長,他對教書對學生用情至深。當時班上有個姓周的學生,家住大山里,條件非常艱苦。高考失利后,沒有錢復讀,其家人為了掙錢偷魚被抓。這位同學覺得沒臉見人。父親專程跑去這位學生的家,鼓勵他回學校復讀,并對他說,“學費我給你免了,書本你就用原來的舊書,只要你想讀,就可以在學校一直讀下去。”后來這位學生在高中讀了8年,終于考上大學,如今在湖北一家大型國企工作,每年還會來看望胡老。“當了這么多年校長,父親幫助過的學生多得數不清。”
女兒胡小玲當了30多年的數學老師,“從小就在校園里長大,難免會受到父親的影響,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父親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她還記得,上中學的時候,父親是校長。有次班上一位男同學批評胡校長管得太寬了,她氣不過跟這位同學爭吵起來。父親得知這件事后,并沒有責罰這位同學,而是第一時間批評她。她當時覺得非常委屈,直到很久以后才開始慢慢理解父親的胸襟。
“偷偷”修改孫女的志愿
孫女胡俊從小跟胡世斌一起長大,對爺爺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小學時,爺爺要求我每篇語文課文都要背下來,還專門弄了一個日記本,要我抄寫所有的成語。小學二年級第一篇作文題目是《母雞生蛋》,爺爺就帶我去雞舍觀察母雞生蛋的全過程。寫《秋天》,他就帶我去野外看黃葉飄落。我每寫一篇作文,他都要批改,然后讓我重新謄寫一遍。畢業的時候,爺爺把我的作文整理裝訂了6大本,一共180篇。”
胡俊的高考成績過了武大華科的分數線,但胡世斌希望她未來從教,讓她報了華中師范大學外語系。2004年華師畢業,胡俊順利通過了武漢市的教師招聘考試,在填寫志愿的時候,胡俊一開始填的是武漢中心城區學校,胡世斌又跟她做工作,希望她回新洲當老師,為此胡俊還瞞著父親胡新意,偷偷修改了志愿。“其實那時候我還參加了廣州、深圳一些學校的面試,順利通過,對方開出了很好的條件,但爺爺跟我說,‘你必須回家鄉當老師’,爺爺對我影響很大,我就選擇回來了。”
如今胡俊已經是一名10多年教齡的優秀英語教師,對于當初的選擇,她說:“新洲的教育氛圍很好,教師是我從小就向往的職業,在這里教書我感覺很幸福。”

胡世斌拿著放大鏡看書。記者施政 攝
一家幾代人見證農村教育巨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作為跟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教師,胡世斌有著最深切的感受,“那個時候農村學校可沒有現在這么好的條件,在千里崗小學的時候,整個學校只有兩間小平房和我一個老師,帶32個娃,黑板就是那種木板,連粉筆都沒有”。
孫女胡俊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還有很多同學條件非常艱苦,每天上學帶一個鋁盒,里面裝著米,中午自己去學校食堂洗米蒸飯,沒有菜,就吃從家里帶來的咸菜,一些孩子因為太窮而不得不輟學。“現在辦學條件大大改善,每個學校都蓋了教學樓,配齊了功能室,多媒體設備配備到了每一個班級。像我們新洲一中也開始‘翻轉課堂’的試點,另外,老師的待遇也有很大提高。農村教育的變化真的是太大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