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農機在進行大規模秋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瓊瑤
你能否想象,有一天,餐桌上香噴噴的米飯都是手機遙控種出來的?你的農村老家會成為城里人羨慕的旅游勝地?
這一切正在變為現實。荊楚大地上,高科技、新理念、新模式不斷融入,讓農業農村呈現出全新的現代化氣息——輕點鼠標,遠程遙控農機種田;農民成為新網紅,在田間直播銷售農產品;村莊顏值不斷刷新,城里人紛紛下鄉尋鄉愁……
這,是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細膩的起筆,也是“三農”不斷轉型跨越的生動圖景。
活力四季,三農新風,讓我們領略不一樣的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
數字經濟賦能,農業躍上“云”端
襄陽市襄州區現代農業園區內,無人駕駛的拖拉機正在進行播種作業。農機手打開手機,農機的行進路線、行駛速度、作業面積等信息一目了然,后臺還能對大數據分析處理,進行農機指揮調度。
一部手機、一個APP,足不出戶便輕松種田。北斗現代農業示范應用項目,通過安裝農機北斗終端,使農機具成為農業物聯網終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形成數字化地圖,探索農機自動化精準作業。
今年全省安裝北斗終端數16443臺套,累計檢測作業面積2300多萬畝,覆蓋耕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烘干、秸稈綜合利用等六個主要作業環節。
與早些年相比,“怎么種田”的答案已大不一樣。農業物聯網的加速應用,使得農業智能化越來越近——摁下按鈕,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一天輕輕松松完成500畝的作業量;蔬菜大棚里的傳感器,實時傳輸空氣溫度、濕度等數據,農民種菜無需進菜園。
當農業遇上大數據,還有更精彩的演繹。
湖北康宏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一個炫酷的機器人,揮動手臂,靈活自如“抓”起幾袋大米,準確無誤地放置到塑料垛上。片刻功夫,100包大米整整齊齊地堆碼起來。這是我省大米加工企業首臺高科技、智能化的“全自動堆垛機器人”,它將工人從繁重疲憊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效率是人工作業的幾十倍。
面對風云變幻的市場,大數據還預知未來。
武漢芝華數據公司董事長黃勁文的電腦里,裝著全國4000多個蛋雞采集點的相關信息,綜合養殖數量、飼料價格等多項指標變化,判斷未來一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雞蛋行情走勢。芝華公司創立的“大數據在蛋雞行業的探索”,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業農村大數據成功案例之一,湖北僅此一家。
從生產到加工,再延伸到市場,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正顛覆著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
種田上網樣樣通,新型農民真有范
12月12日,是網民購物狂歡的日子,也是“農民文叔”最忙碌的日子。
這一天,利川市毛壩鎮茶園里,他手持手機,對著屏幕里的直播間,唱山歌、游茶園,和網友開啟了4個半小時的互動。
“農民文叔”名叫黃文勝,是一名農民網紅,通過直播當地特色農產品、探訪原產地等形式,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宣傳農旅資源。今年以來,他的短視頻在網絡平臺上每次都能獲得兩千萬以上的點擊量。
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網紅代言”“村播”成為農民新身份。
據阿里巴巴集團數據顯示,來自湖北的“村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他們用主播帶貨的形式助力農產品上行,讓京山橋米、洪湖藕帶、秭歸臍橙等一大批湖北優勢農產品香飄萬里。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特征的鮮明勾勒,他們活躍在廣袤田野,破解千家萬戶單打獨斗的傳統經營模式,帶領農民走向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在外打工14年的來鳳縣舊司鎮新街村農民向輝,2010年回家過春節,看到村里的壯勞力大多外出打工,許多農田撂荒。經過反復考察,向輝決定回鄉創業,流轉閑置土地,采用現代化管理,發展特色水果種植。如今,向輝的果園已成為集農業生產、自然風光、科技示范、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向輝榮獲“全國十佳農民”等稱號。
一個人帶富一方的故事,溫暖了無數鄉親,也照亮了鄉村發展的未來。
在能人的引領帶動下,“華豐模式”“福娃模式”“彭墩模式”“春露模式”等多種多樣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遍地開花,帶動土地規模經營面積超過3000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
顏值產值齊飛,美麗鄉村引客來
冬日暖陽,灑進京山市石龍鎮義和村,古樸雅致的民居,仿佛在述說著村莊悠久的歷史;池塘中,幾只白鵝歡樂嬉戲;樹林里,一群土雞悠閑覓食;廣場上,村民兒童圍坐閑聊……好一幅鄉村閑趣圖。
義和村的美并不獨有。對標浙江“千萬工程”,我省啟動“美麗計劃”,用5年時間改造提升全省2.3萬個左右行政村,并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各地鄉村振興戰略實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村有千百種,風情各不同。新時代荊楚美麗鄉村建設追求“一村一韻”,建筑風格、田園景觀、農業產業等“特”字當先。
看宜昌,文化底蘊悠久的古村落被發現、升級;看恩施,地形地貌獨特的自然村成為休閑旅游的好去處;看隨州,農業產業興旺的現代化村莊處處可見。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正承載起人們的美麗鄉愁。
在全國各類權威的最美鄉村、宜居城鎮“排行榜”上,湖北多地村莊頻頻入圍。
既有顏值,又有產值。十堰市鄖陽區櫻桃溝村,以盛產櫻桃而得名,村民曾守著漫山櫻桃樹過苦日子,近幾年,村里抓住美麗鄉村建設機遇,請來專業團隊,對全村住房、景觀進行統一規劃和改造。風景好了,人不請自來,每年櫻花盛開、櫻桃成熟的季節,大量城里人前來賞花品果,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櫻桃溝農民的生活變了樣。
以美景美食引爆美麗經濟,成為我省鄉村發展的新路徑。
近年來,全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綜合收入屢創歷史新高,不斷刷新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鄉村破繭化蝶的美麗故事。
見證
“鄂字號”農產品品牌強勢崛起
今年以來,“潛江龍蝦”“隨州香菇”等廣告在中央電視臺輪番播出,給觀眾帶來別具荊楚風味的視覺享受。這標志著我省農產品品牌宣傳正邁向更高平臺。
我省把農產品品牌建設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實施“荊楚農優品”工程,打造集成核心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今年,省政府安排專項資金1億元,推動“潛江龍蝦”等6個優質農產品品牌在中央電視臺進行集中宣傳,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湖北省農產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實施農業產品品牌培育行動。
鄂字號農產品品牌效應正在釋放。潛江龍蝦、宜昌蜜橘、秭歸臍橙等品牌榮獲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稱號。目前,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標”品牌總數達到4552個,數量處于全國前列。
“荊楚糧”連續7年高于500億斤
年末,國家統計局公布:2019年,湖北糧食總產量545億斤左右,連續7年保持在500億斤以上。
荊楚糧不僅有穩定的產能,更有品質的跨越。以市場為導向,調減低質低效雙季稻、非適宜區小麥面積,新增稻漁綜合種養、水稻“一種兩收”等綠色高效模式。更多綠色和科技元素貫穿其中,5位院士領銜組建15個科技服務團隊,加快優質品種選育推廣,將全省優質稻、專用小麥種植比例提高2至3個百分點。
“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正從點向面延展,農業生產實現了“耕、種、管、收、加”全程社會化服務,農民種田更輕松高效,目前全省通過土地流轉、服務帶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3147萬畝。
湖北多項“三農”指標領跑全國
●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3年居全國第一
●油菜籽產量長期位居全國第一,油菜產業成為我省“金字”招牌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連續居全國前列
●八大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高于全國,位居南方10個省份第一位
●今年新增稻漁種養面積91萬畝,達到680萬畝,位居全國之首
●水稻和小麥品種優質率均達到75%,“雙低”油菜籽優質率超過95%,位居南方省份前列
●食用菌占湖北農產品出口半壁江山
(數據來源:省農業農村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胡瓊瑤整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