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襄陽樊城新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通訊員 張沛 攝)

生態環境優美的宜昌。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廖志慧
1秒鐘,全國吃貨網購1500只湖北小龍蝦;
52秒,1臺汽車車身下線,廣汽在宜昌投產的智能標桿工廠刷新造車速度;
60秒,宜昌臍橙、茶葉等網上交易29.5萬元……
“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019年,從總量到質量,從規模到結構,從速度到效益——“兩副多極”全方位發力,湖北呈現“全面開花、百舸爭流”發展態勢。
挖掘新動能,產業含金量含綠量躥升
面對全國汽車行業增幅下滑,襄陽在智能網聯車市場挖掘新動能。
點開手機APP,查看時間與地點,踩著時間點走到站點,汽車就能安全將你送回家;在上下班高峰時段,汽車能根據實時路況,主動避開擁堵路段……4月,東風汽車公司在襄陽推出名為Sharing-VAN移動出行服務平臺,驚艷全場。
依托國家動力電池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汽車零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大國家級中心”,襄陽聚集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企業30余家。前三季度,該市新能源汽車產值增長18.3%。
在宜昌,興發集團“騰籠換鳥”,將產業鏈從單一的磷化工向硅化工延伸,產品由工業級向“高精尖”的電子級、醫藥級、食品級跨越。電子級氫氟酸,微電子行業關鍵性基礎化工材料之一,主要用于集成電路芯片表面清洗。
給齒輪“裝”上齒,日本需要80秒,宜昌長機科技只需要20秒。經過技改研發,該公司的新制齒設備已應用到風電、礦山機械、軍工等行業,國內市場占有率近八成,并出口到德國、捷克等國家。一款榨菜包裝袋,宜昌宏裕包材公司通過技術賦能,使榨菜保質期從12個月提高到16個月,包裝袋原料用量減少四分之一。
在黃石,新冶鋼啟動10大技改項目,生產的特鋼從過去每噸1萬元到現在最高賣到200萬元,產品進入“嫦娥”運載火箭、國產大飛機、“鯤龍”AG600兩棲飛機、港珠澳大橋、天眼FAST等。
強高端供給,興技術攻關,企業含金量、含綠量不斷增加。
拿捏“進”與“退”,讓企業輕裝前進
面對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更高標準,各地黨委和政府努力拿捏“進”與“退”,優化營商環境。
退,把該放的放到位,讓市場真正發揮作用——
宜昌市在工業園區實施“區域評估+綜合評估”模式,將環境影響、水土保持、礦產壓覆等8類評價實行“園區統一評估,成果多方使用”,大大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目前自貿區已有27家企業享受區域評估成果,平均每個企業減少成本近20萬元。
黃石將先建后驗范圍從國家級開發區擴展到省級開發區、工業園區。企業承諾在規定期限內辦完相關手續,即可邊建設邊完善手續,竣工后接受驗收。
黃岡啟動優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市區工業項目50個工作日內取得施工許可,一般投資項目100個工作日辦結;市區一般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減幅達到44%。
進,把該管的事管好,讓政府切實服務企業——
襄陽建起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匯集科技成果、科技專家、技術需求、惠企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形成“線上+線下+政策+服務機構”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降低企業科研成本。今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65家以上,全年預計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30億元。
黃石市實施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3年行動計劃,組建智能物流輸送裝備及工業機器人、銅加工、節能環保、化學藥物、模具5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技改提供技術支撐。
“放水養魚”,讓企業輕裝前行。
襄陽研究出臺緩解中小制造企業資金流動性緊張“16條”,設立2億元中小制造企業應急幫扶基金,320家中小企業用電用氣可“先使用、后付費”,為企業增加流動資金1.3億元。該市還實施“千企登云”行動,企業通過上云、用云,降低企業信息化投入成本,節約IT成本超過50%。
咸寧市對所有工業項目實行“零收費”,并在全省率先開展工程履約綜合保險制度,即企業可以購買保證險來代替繳納保證金。今年已受理保單或保函項目6個,為企業增加流動資金2000多萬元。
急企業所急、辦企業所需、解企業所困,一“退”一“進”為高質量發展疏通“經絡”。
破除地區行業壁壘,區域合作打開新天地
經濟發展上臺階,亟須拓展資源配置空間,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亦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以中央頂層設計為指引,瞄準“一芯兩帶三區”區域和產業發展布局,市場之手正牽引各地加強合作。
在鄂州的未來三路上,長江存儲器基地、中國地質大學新校區毗鄰而立,早已分不出武漢與鄂州的邊界;“東湖高新-葛店(梧桐湖)-鄂州機場”科技大走廊建設正在啟動;武鄂黃黃城市連綿帶正爭創國家級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瞄準武漢“芯”產業,孝感打造“漢孝臨空產業園”,建設一座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材料于一體的產業新城,全力承接武漢產業轉移。
漢十高鐵沿線有4個國家5A級景區、50多個國家4A級景區。十堰主動發起與武漢、襄陽、隨州、西安等高鐵沿線城市的溝通對接,積極融入“武漢城市圈”和“襄十隨城市帶”,打破地區行業壁壘,尋求旅游票務、人員轉接等多方面的優惠和合作,形成高鐵旅游經濟鏈。
興山縣在宜昌高新區、猇亭區和宜都市有三大基地,兩萬多畝飛地園區,省外有12個基地。飛地園區成為“產品高端化、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平臺。利用飛地園區,興發集團壓減傳統工業級磷化品比例達90%,開發出電子級、醫藥級、食品級產品13個系列369個品種,60%的產品出口。
雙核驅動、多點突破、協同發展,湖北高質量發展的新版圖正在繪就。
見證
縣域百強
成色更足
工信部下屬的賽迪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縣域經濟100強(2019年)榜單”中,我省5地上榜,與2018年相比,上榜數量增加一席:棗陽自2017年后,重新入圍百強。大冶名次提升10位,潛江、仙桃、宜都分別提升5位、4位、2位。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同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轉型加快步伐,我省縣域百強成色更足。
潛江市建設東片現代服務聚集區、南片智能制造聚集區、西片特色產業聚集區和北片石化精煉聚集區,力爭打造四大千億板塊;仙桃市食品行業骨干企業通過調整和持續擴規升級改造,市場占有率、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宜都市對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高標準規劃枝城化工產業園區;大冶市加快發展生命健康、智能裝備制造、材料、電子信息等特色產業集群。
高質量發展
工業挑大梁
無工不富,無工不強。從繁忙的建設工地到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一大批工業項目扛鼎穩增長重任。
前三季度,襄陽新引進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3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0%。
宜昌上半年工業項目到位資金705億元、占比68.58%。前三季度,該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0.1%,居全省首位,為該市近3年來同期增速新高。
模具,工業之母。天門市以模塑生態聯盟產業園為載體,打造模具全產業鏈,力爭早日建成華中一流模具產業基地和高端模具智造產業。
產業集群撐起
經濟“四梁八柱”
湖北產業版圖上,一個個特色產業集群,成為撐起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從PCB產業集聚到上下游產業鏈延伸,到光電子產業發散式集聚,黃石光電子產業集群突破性發展,成為拉動黃石經濟轉型升級、逆勢增長的強勁動力。
致力于建設“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襄陽,已形成覆蓋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驅動系統、控制系統的全產業鏈,擁有200多項專利實用技術。
位于宜昌的長聯杜勒正建設全國規模領先的凍干粉針生產基地,一期廠房于9月試生產。宜昌人福、東陽光、奧美醫療、恒安芙林等藥企堅持創新發展,成為宜昌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板塊。
網線牽出
鄉村致富路
農村,因網而變。
乘著互聯網的翅膀,梁子湖的“大閘蟹”、潛江的“小龍蝦”、秭歸的“臍橙”、洪湖的“蓮藕”等一大批山里、水里的“山珍水味”,通過農村互聯網走向全國,賣向世界。
越來越多的貧困農民網上創業、發家致富。我省10個“中國淘寶村”中,枝江占據4席。該市已擁有8200多家電商網店,電商創業者8000多人,帶動2.4萬多人就業。
按照我省出臺的鄉村振興“65432”重大行動提出的規劃,到2020年全省農村電商規模將過千億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廖志慧整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