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方琳 通訊員 鄭媛
疫情發生后,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發生了變化,“居家抗疫”成為常態。呆在家的日子里,時間突然多出來很多,以前日常生活中偶爾出現的“小拖延”,如今變得越來越普遍。有人感慨無所事事,在刷手機中一天就過去了,晚上睡覺時又感覺有負罪感,就這樣在自責中迎來了新的一天。如此這般,一天又一天。
理清三個關系
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成員、中南民族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嚴亮建議,在這段特殊時期理清三個關系,有助于增強自律,充實生活。
第一步:理清你和時間的關系
網上曾有一個討論:疫情過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有人說好好呼吸新鮮空氣,有人說去吃美食,有人說去見想見的人……而這些,正是疫情發生前我們習以為常的時光。
對所擁有的習以為常,對未擁有的更加關注,這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是選擇活在每段時光之外,還是活在當下?
第二步:理清你和自己的關系
當時間基本由自己掌握,當你的生活停了下來,當你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
當疫情過去,你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改變嗎?如果答案為否,說明你已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答案為是,那你也有了一個改變的契機。
第三步:理清你和目標的關系
當內心安定,目標明確,環境封閉,人的潛力會有多大?1830年,俄國文學家普希金因為疫情被封閉在小村莊鮑爾金諾,在接下來的一個秋天里,他完成一系列高質量的創作。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鮑爾金諾之秋”。
目標明確,內心清晰,一方面可以讓你從焦慮中抽離出來,平靜安定;另一方面可以讓你進入全神貫注的工作狀態,收獲幸福。
重建生活秩序
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成員、武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李茜分析,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了從外界獲得認可,獲得快樂,當缺乏了外界刺激,需要與自己的內在相處時,我們反而“無所適從”。
她建議,首先要用合理的作息重建生活的秩序感。混亂的狀態會加重內心不安,有序的生活可獲得安定感。用合理作息規劃每一天,改變無所事事的狀態。
其次,用積極認知重建自我價值感。重新審視居家隔離的積極意義。居家隔離是對自己、家人最好的保護和對社會作出的力所能及的貢獻;居家隔離也是難得的與自我對話、審視自我、預見未來的機會。列出清單,行動起來,完成一些過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做的事情。
再次,家庭系統此時發揮強大的支持作用,為家人做一頓美食,回憶美好舊時光,一起進行家庭大掃除,都會帶給我們來自家庭的溫暖和愛的力量。
溫馨提示
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組建的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心理援助熱線4007-027-520每天9:00-21:00可以撥打,也可在微信“武漢微鄰里”公眾號“心理輔導”上留言咨詢。
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4009678920、010-67440033、027-59427263也已開通。有任何心理不適,不要害怕,專家們為您做好心理支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