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兵 通訊員 梁盼 汪秀玲
10月16日,紅安縣杏花鄉長興村。一大早,5歲多的秦泊森就牽著爺爺的手,蹦跳著向長興幼兒園走去。在那兒,他有160多位小伙伴。
2017年,長興村新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成,原服務中心長時間閑置。此后,在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中,原服務中心被明確為村集體的經營性資產,村兩委決定,將其整體招租。很快,民營資本進入興辦幼兒園,不光方便周邊8個村的孩子就學,每年還為村集體帶來4.18萬元租金收入。通過盤活村集體資產,長興村2019年集體收入達到50萬元。
紅安、麻城、英山是國家第四批整體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改革紅利正在這里釋放。
摸清家底 基層增底氣
紅安,核實農村集體資產總額14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7億元;麻城,核實資產總額32.6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6.7億元;英山,核實資產總額16.5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2.9億元——9月底,三縣市各自交出一本明白賬。黃岡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梅建新稱,摸清家底,為當地做強農村基層組織、推進農業經濟轉型增添了底氣。
摸清家底并不容易。三縣市都是革命老區,農村經濟基礎本就薄弱,加上產權意識不強,很多村集體的資產一直是“糊涂賬”。為此,各地組建專班,緊密依靠群眾,適時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硬是把一筆筆“糊涂賬”給算明白。
英山縣陶家河鄉楊家河村,賬上資產顯示,村集體山林和茶園均為“0”。但清查時,很多群眾反映,洞邊灣組老三七園應屬村集體所有,村集體茶園也應有200多畝。
村兩委請3位退休村干部出山,很快查清了情況。原來,村集體本有山林230畝、茶園310畝,17年前,村里將茶園承包到戶,一次性收取了15年承包費。2年前合同到期,承包戶既沒有續簽合同,也不愿再交承包費。而洞邊灣組老三七園原是村集體山林開荒的園地,后又退耕成山林,由洞邊灣組幾個大戶長期占用。
村兩委在上級支持下,依法依規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到今年9月,收回被占用的全部集體山林,收回集體茶園24.7畝,其余茶園也在逐步收回。
通過清產核資、清理問題合同等舉措,不少空殼村、薄弱村有了集體資產或權益,拿到未來發展的“第一桶金”。
推動合作 群眾得實惠
摸清家底,最終目的是推動合作,做強集體經濟,讓群眾得實惠。紅安縣夏畈村提供了一個鮮活案例。
2006年,縣政府招商引資開發對天河漂流項目,鄰近項目所在地的夏畈村迎來發展良機。村里成立黑龍潭旅游服務公司,收益豐厚。
村集體“腰桿粗了”,如何更好讓村民共享?今年初,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村兩委決定,將黑龍潭旅游服務公司改為夏畈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的經營性資產579598.8元按每股1756.36元折股量化,全村231名村民按1人1股,占總股本70%,村集體共99股,占總股本30%。1月10日,合作社正式掛牌運營,并拿出20多萬元向全村股民分紅,人均分紅900元。
從此,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融合在一起,村民對村里的工作更加支持。村民不僅在合作社打工掙錢,還能按股分紅。村兩委有了集體股份的收益,不僅能搞建設,為村民購買新農合醫保和村民養老保險,每年還有資金結余。
據統計,目前三縣市所有村(社區)均已完成股權配置,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并100%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登記賦碼。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