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講讀一本好書,分享一段感悟。荊楚網聯合湖北省圖書館在每周六晚推出“東湖夜讀·為你講書”欄目,邀請長江讀書節講書人分享閱讀心得,將書中的精彩娓娓道來,將那些與好書邂逅的故事,與您分享。

《我心歸處是敦煌》
來自荊楚網
內容簡介
《我心歸處是敦煌》獨家收錄了一批從未公開過的資料,展現“敦煌的女兒”樊錦詩50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的動人故事,展現她的事業與愛情、困境與堅守,解讀敦煌藝術崇高之美,披露莫高窟“申遺”及“數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這本書入選2019年度中國好書。
她是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她是風華正茂的北大才女,卻奉獻了大半輩子的光陰,守護著荒野大漠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們親切地稱她為“敦煌的女兒”。她卻說:“我其實也想過離開。”然而,在每一個荊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選擇了堅守,她就是“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
合上此書之時,恰逢我自己研究生畢業之際。在撰寫畢業論文的閑暇之余,閱讀這本書,仿佛是輔修了樊先生的研究生課程。在這本書里,我不僅讀到了她為保護敦煌遺產奮斗一生的個人經歷,還讀到了常書鴻、段文杰等老一輩敦煌人臨摹壁畫、修復洞窟、保護遺址,將生命交付給敦煌流沙的燦爛光影,更讀到了敦煌研究院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歷程。

圖源網絡
在書中,樊先生講到,在敦煌工作的年月里,她與自己的丈夫彭金章先生長期兩地分居,很多次的機會,讓她可以和彭先生在武漢團聚,而她卻因為忘不了敦煌而選擇了堅守。樊先生在書中專辟一節寫道“我不是好妻子、好母親”。她說,她和彭金章先生分居十九年,最后如果沒有老彭放棄自己的事業來敦煌,她也不可能在敦煌堅持下來。
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因為趕上特殊的年代,樊先生沒有回武漢生產的機會,甚至臨產之際還要參加勞動。孩子出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忙于工作的夫妻倆無力照顧孩子,只得將孩子交給老家大姐撫養。為了和孩子團聚,樊先生甚至不得已想到了脫崗的辦法,不回敦煌。可是,離開敦煌的日子里,她卻發現自己心里縈繞的始終是敦煌的壁畫。樊先生最終還是選擇回到敦煌。而這一回,不再是孤身一人。她攜著自己摯愛的老彭,帶著自己的孩子,將一輩子都奉獻給了敦煌。
敦煌莫高窟一代又一代的守護者們,是偉大的。他們的偉大之處不在于做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在于將守護莫高窟的平凡工作一天天地堅持下來,讓國之瑰寶巋然屹立在祖國西北大地上,讓世界遺產散發出獨特的光輝。
忘不了書中寫到在敦煌自然條件最惡劣的年代里,守護者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清理洞窟內的流沙;忘不了為了改變自然條件,守護者們親手種植防風林;忘不了一位位杰出的美術天才,為了讓壁畫最大程度地復刻,收藏個性,忘我臨摹……

圖源網絡
如今,我們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數字敦煌”平臺,對敦煌莫高窟30個洞窟進行720度全景漫游瀏覽。這更離不開一代代敦煌人的努力與堅持。
敦煌的空間意義非同凡響,這里封存的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奧秘,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類藝術和文化寶庫。而對這座藝術寶庫的保護、研究和弘揚工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開拓、探索。這需要世世代代地為它付出,不斷地努力。
這本書的終篇是“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正如樊先生所說,“在敦煌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每個人就好像是敦煌這棵大樹上的枝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幾代莫高窟人以他們的青春和生命詮釋的正是“堅守大漠、勇于擔當、敢于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就像敦煌研究院墻上寫下的一段話一樣:“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墻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愿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這句話說的不就是那些堅守在荒漠的莫高窟人么?
當我讀完此書,再通過“數字敦煌”瀏覽了敦煌莫高窟瑰麗的壁畫,仿佛親歷了一場難忘的敦煌之旅。
作者簡介
現任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文旅湖北》責任編輯。長期從事刊物編輯工作。熱愛閱讀,愿與大家分享閱讀感悟。

講書人:王季婭
監制:高霞 王煉
主編:王會 曹星月
編輯:張依 郭蔓 曾麗
“為你講書”欄目有償征文
如果你熱愛閱讀
愿意將讀書感悟與人分享
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荊楚網和湖北省圖書館為你提供展示平臺
讓我們一起在書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小編微信:zy895859058
投稿郵箱:hbwnjs@163.com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