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謝睿生前工作的地方 村民含淚追憶點點滴滴
兩雙沾滿泥土的球鞋令人動容

謝睿沾滿泥土的球鞋

唐崖河畔的白柚豐收

小河村大橋即將建成通車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俊 通訊員 宋海燕 實習生 劉冬穎
編者按
9月15日,咸豐縣清坪鎮39歲的“沙礫書記”謝睿,扶貧時不幸意外殉職(本報曾作連續報道)。
他恪守入黨初心,用生命踐行對黨忠誠,用行動詮釋大愛情懷,把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共產黨人精神永遠留在了扶貧路上。雖然他離去已經一個多月,但“沙礫精神”一直在武陵大山傳頌。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目前進入了收官倒計時的關鍵時刻。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再訪謝睿生前工作的地方,挖掘“沙礫精神”更多的細節和更深的內涵,還原一名基層干部的無私奉獻,弘揚正氣鼓舞士氣,激勵荊楚大地涌現更多“沙礫書記”。
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咸豐縣清坪鎮。謝睿的遺物中,兩雙沾滿泥土的球鞋,還靜靜放在辦公室的墻角。
在龍潭司村他犧牲的民居前、在小河村即將通車的大橋旁、在唐崖河畔掛果的白柚樹下,村民們含淚追憶謝睿生前點滴。無論烈日驕陽,還是風霜雨雪,謝睿每次進村,都要走遍各個角落,細致認真訪民情問民憂,努力幫大家出謀劃策,腳下踩著泥土,心中裝著百姓。
斯人已去,沾泥的鞋還在。只是這鞋,再也不能回到主人魂牽夢縈的村里。
青磚黛瓦吊腳樓前 時間定格在那一刻
巍巍青山,唐崖河似綠色的緞帶緩緩流淌。
風光旖旎的龍潭司村大坪寨,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陽光穿透下來,照射在一棟棟青磚黛瓦飛檐翹角的吊腳樓上。這個土家山寨有著悠久的紅色革命傳統。49歲的村民周永祥站在自家門口,久久凝視著眼前建成不久的民居說:“謝書記最后一次入戶,就是來我家。意外也是在這里發生。”話音未落,這個土家漢子眼圈紅了。
周永祥的手機里,有一張謝睿犧牲那天時間定格的視頻截圖——2020年9月15日12時56分56秒。“這一刻,我既忘不掉,又不敢多想。他離開得太突然了……”周永祥說。
龍潭司村村民自治理事會副會長周權說,謝睿多次在村委會、農家院壩、村民家中,主持大小會議,鼓勵村民改造老房子發展民宿。他回憶,9月15日中午,謝睿連中飯都沒吃就趕到村里,說要去民居改造現場再看看。他們來到周永祥家,當時二樓天井周邊的欄桿還沒修好,周權正在另一個房間,謝睿獨自上到二樓。不久,周權聽到一聲悶響,原來謝睿不慎失足從二樓跌落。“我趕緊打120,可還是沒搶救回……”周權回憶。
作為革命老區,清坪鎮規劃利用龍潭司村的美麗山水風光和紅色資源,建成集風光旅游、紅色旅游、民俗展示、軍事體驗、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旅游基地,大坪寨的民居改造是其中重要的內容。
“我家本來有一棟兩層樓,要拆了后新建統一風格的民居,開始我是很難接受的。”周永祥說。是謝睿不辭辛勞反復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才轉變想法。他家門前原來那條土路,謝睿踏過無數回。可以說,這棟嶄新的民居,是謝睿用沾泥的鞋子走出來,鼓勵他建起來的。
漫步大坪寨的廣場,四周特色民居環繞,遠處青山如黛。民居的建設接近尾聲,謝睿卻再也回不來了。
萬余村民日夜期盼 小河大橋下月通車
清坪鎮西南20多公里,山路崎嶇,329戶1056人的小河村,就坐落在這片大山里。
唐崖河流過一座座山,小河村及周邊7個村莊分散在河的兩岸。“出村到鎮上要過河,否則就要翻過好幾個山頭,多走很多山路。小河大橋是這里上萬居民的夢想。”小河村村支書李發軍告訴記者。2018年,謝睿作為包片鎮領導來到村里后,就把修建小河大橋作為頭等民生工程來抓。
暮秋的暖陽余暉下,小河大橋工地上一片繁忙。橋墩已經建好,兩岸的工程機械轟鳴。
看著眼前這一切,李發軍深有感慨。曾經的小河村,路橋不通,每逢雪雨冰霜,村里人出不了村,村外人回不了村;曾經的小河村,只有傳統農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頭僅能解決溫飽;曾經的小河村,電力不足,煮飯只能用柴火,洗衣只能用手搓,買回電器也成了擺設;曾經的小河村,沒有4G網絡,村民打個電話得滿山找信號;曾經的小河村,多少木房老舊破損,房前屋后雜草叢生……
2018年,謝睿走村訪戶,當地百姓最大的呼聲就是能建起一座橋。謝睿聽在耳里,記在了心上。
自那以后,他往返于咸豐縣、清坪鎮、小河村,每次都要奔波3個多小時。很多地方不通車,但無論晴天下雨,他都義無反顧用腳步來丈量。無論遇到多少阻力,他都毫不氣餒反復爭取和溝通。終于,投資300余萬元的小河大橋,被納入“616項目”,2019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
不管多忙,每隔不久,謝睿都要趕到小河大橋的工地來看看,盯一下工程進度。今年初的疫情和7月的洪災,導致施工一度受到影響,謝睿來的次數更多了,腳下的鞋每次都要踩過稀泥,但他從不在乎。
“下個月,小河大橋就要建好通車了,謝睿的心血總算有了結果。”李發軍說。最遺憾的是,通車那天,熱鬧高興的場面,謝睿再也看不到了。
飽滿掛果的白柚樹 卻盼不來謝睿書記
“岸轉涪江,倒流三千八百里”。唐崖河九曲回腸,穿洞穴、過峽谷、成平湖,一線串珠,鋪陳“百里畫廊”。
清坪鎮龍潭司村河段,正逢蓄水發電,河水如緞,兩岸炊煙,綠樹成蔭。記者漫步至此,岸邊白柚成林,立冬之后柚果成熟,掛滿枝頭,顆顆飽滿。
村民顏克松家種植的白柚豐收,每畝收入可達6000元左右。他說,他家種植白柚已有四五年,最開始的種苗就是謝睿的父親幫扶提供的。后來,謝睿也時常來村里走訪,鼓勵村里發展白柚和臍橙產業,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今年白柚長勢特別好,可惜謝睿卻不能分享這份收獲。”顏克松說。
龍潭司村村書記黃艷敏介紹,該村9個村民小組,村民3000余人。在村里種植產業發展起來之前,村民大多外出務工,全村的收入并不高。
說起謝睿,村民們表示,雖然他們平時私下接觸不多,但從謝睿組織開會和日常工作中能看出,他是一個認真負責的人。謝睿雖然年輕,做事卻很有耐心,待人也非常熱情。一名經營水果種植基地的村民告訴記者,謝睿常常會到種植基地了解生產情況,并提出一些對種植產業更好的發展思路。
“今年因為疫情,水果銷路不好,上半年村民外出打工的也少,他就會到村里給我們打氣,我們提一些要救他也會幫忙。之前村里進行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條件,有些村民家里要搬的東西很多,只要他在村里,就會過來幫忙。今年5月,有一次,下著大雨,他一直幫村民搬東西,衣服完全淋濕了。”顏克松回憶。今年雨水多,謝睿每次來村里,都和大家一起下地,哪怕踩了滿腳泥都不在乎。
目前,臍橙和白柚已經成了龍潭司村的主要創收作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