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村中隨處可見黨建文化墻
深秋,金色的陽光灑在湖北省黃梅縣停前鎮潘河村起伏的山崗上。
一路進村,新修的水泥路寬敞干凈;嶄新的路燈整齊站立在道路兩旁;統一粉刷的村居透著古樸的鄉土氣息;各色樹木、花草和竹林掩映在房前屋后;穿行村間的潘河水及村里大大小小的池塘水質清澈、賞心悅目;收割后一片金黃的田野里,幾只覓食的大白鵝正伸長脖頸歡快地歌唱……
眼前的潘河村,呈現出一幅美麗的鄉居圖。那寫在墻體上的大字“建設美麗潘河,共享美好生活”是潘河村人共同的心聲。
“如果你們去年來,村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一處修砌著水泥護岸的小池塘邊,正在洗菜的二組村民王金鳳主動打開話匣。
她家附近的這片區域,原來是多年堆積的垃圾場,荒草遍地,臟亂不堪。“池塘過去就是個臭水溝。你看現在,好了不止上百倍。這真要感謝潘書記。”
王金鳳說的潘書記,就是能人返鄉擔任村支部書記的潘正盛。能人返鄉“三把火”,不到一年時間,村莊氣象一新,活力重現,在村民心頭點燃致富的希望。

圖為:新華網記者胡誠采訪黃梅縣停前鎮潘河村黨支部書記潘正盛
“我不是腦子熱,是心里熱”
“80后”的潘正盛是武漢一家民營企業老板,企業規模、效益都不錯,一年產值近億。他還是黃梅縣政協委員,平常熱心公益事業。他們一家老小多年前就已搬離故土,過上大都市生活。正常情況下,潘正盛很難與家鄉再產生緊密交集。
然而,一年前,停前鎮領導邀請潘正盛作為能人返鄉時,他的人生軌跡開始發生變化。
停前鎮潘河村位于黃梅縣北部山區。這個讓潘正盛帶著深刻成長記憶的村莊,一度成為令當地黨委、政府頭疼的一塊“心病”。
村里長期管理混亂,干部隊伍渙散,干群關系淡漠,事業發展多年停滯不前。2019年7月,潘河村被湖北省委組織部確定為軟弱渙散村,讓停前鎮黨委、政府倍感壓力。
調整潘河村“兩委”班子很快提上日程。潘正盛作為從當地走出去的知名企業家,被鎮委鎮政府列為重要人選。
質疑和爭論也不少。
“潘正盛多年在外經商,能勝任村委會工作嗎?”
“他是個企業家,有自己的事業,會不會一時頭腦發熱,今后工作能否安心?”
關鍵時刻,停前鎮黨委書記於小平在全鎮干部大會上一錘定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憑我們對潘正盛同志的了解,他是一位有能力、有責任、有奉獻精神的人,肯干事,能琢磨事。更重要是能帶來市場理念、思路創新,相信他能帶領潘河村改變目前現狀。”
擔心還來自潘正盛的家人。“為社會做貢獻的途徑有很多,企業照章納稅、拉動就業不也是做貢獻?再說一家老小都不在家鄉,你何必要一個人跑回去找罪受?”
但潘正盛主意已定,“我不是腦子熱,是心里熱。組織上給我信任,我有責任為家鄉出一份力。”作為土生土長的潘河村人,潘正盛清楚自己內心的初衷,就是想讓家鄉徹底改變模樣。
2019年12月28日,潘正盛走馬上任,正式擔任潘河村黨支部書記。
黨員就應該沖鋒在前
上任后,潘正盛才真正了解到潘河村軟弱渙散的真實現狀:村干部很少上班,村里工作無人抓,黨員會議基本開不起來。周邊村建設紅紅火火,潘河村多年沉寂,在全鎮21個村里排名墊底……
落后的不僅是經濟,村容村貌也讓人看著揪心。
村里白色垃圾滿天飛,人畜用水混一起……臟亂的村灣環境讓潘正盛感到肩上擔子的沉重。
作為企業家的潘正盛清楚,環境可以改變,產業可以謀劃,但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組織,沒有一支過硬的隊伍,一切都是白搭。
抓黨建、帶隊伍、正作風,他燒起的第一把“火”,針對的就是組織渙散。他帶領黨員干部在全村各處建起黨建微景觀、文化墻,強化黨建陣地。
他找黨員交心談心,分析情況談設想,提出用3年時間把潘河村建成黨建示范村。通過統一思想,明確目標,讓黨員干部逐漸鼓起信心和干勁。
上任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這給潘正盛為首的新一屆村委會帶來嚴峻考驗。那段時間,他吃住都在村委會,沒有休息過一天。他發動全體黨員干部抓防控,還自掏腰包為每一位黨員統一訂購了沖鋒衣,誓言“黨員就應該沖鋒在前”。
最終,潘河村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村里82歲的老人潘錦繡情不自禁寫下一首打油詩:黨群協力同奮戰,驅病滅毒無增生。復工復產都開啟,萬眾歡呼黨英明。
路燈亮了,群眾的心也亮了
潘正盛的第二把“火”,直指長期“欠賬”的村級建設。
他明白,空話一堆不如實事一件。想要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必須靠實干。
他帶領黨員緊鑼密鼓拉開了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一條條嶄新的水泥路四處延伸;全村所有房屋外墻統一進行了美化;今年路燈實現了全覆蓋,村民再也不用摸黑走道;6座新建公廁分布村中,外墻用白色或綠色,外人來村如同到了旅游景區;村民家中的旱廁也全部改造成水沖式廁所,在外的年輕人回鄉再不用為廁所犯愁。
潘正盛帶著眾人肩挑背扛,搬走了一座座垃圾山,建成了一個個綠化帶。村中的水塘經過清淤改造蕩漾出一汪汪清水。
“路修平了,村民的氣也平了;路燈亮了,群眾的心也亮了”。眼看著村莊一天天變美、一天天變樣,村民由最初的懷疑變成信服,與村干部的心也越貼越近,自發參與到村里建設中。
“今年清明節,村里在山上套種油茶,滿山都是人,每家每戶都出工出力,原本5天的任務5個小時就完成了。”村民蔣安國說,那種熱火朝天的場景令他一直難忘。
一條剛鋪設完的水泥路旁,76歲的村民王菊梅穿著膠鞋,接上長長的水管義務為路面澆水維護。“村里建得這么好,我也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她說。
王菊梅的老伴潘國先是一位老黨員。這位年逾80的老人感嘆道,多年前,潘河村曾是全縣的紅旗村。如今村里的變化,讓他仿佛看到當年融洽的干群關系又回來了。
為長遠發展謀劃致富“前橙”
鄉村長遠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
潘正盛介紹說,在縣里和鎮里的支持下,村委會經過多方考察并向華中農業大學專家請教,最終決定引進一個柑橘品種,發展柑橘產業。
這個品種最早由華中農大和黃石市陽新縣一家農業合作社從日本引進,因為果肉甘甜,無籽或少籽,很受市場歡迎并暢銷,目前在陽新已實現規模種植,成為當地一大特色產業。
經過華農專家的考察鑒定,潘河村的土壤、氣候、溫度等都非常適宜柑橘生長,甚至條件更好。潘正盛說,這個柑橘品種必須有機種植,不能用化肥,否則果樹就毀了,對生態保護有利。而且可掛果到12月底,可貯存到2月份,正好趕上春節旺銷季節,不愁銷路。
目前,村里已規劃一期種植100畝,3年達到500畝,最終把千畝荒山變成柑橘園。潘正盛估算,發展柑橘產業,3年內村集體年收入可達50萬元,并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他還給柑橘取了一個品牌名稱,叫“前橙”。“這寓意‘遠大前程’。”他說。(記者:胡誠)

圖為:村民在清澈的池塘中洗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