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藏品一個革命故事,民間黨史宣傳員明朋——
收集紅色藏品6萬件

明朋(右一)為參觀者講解黨史故事。 (受訪者供圖)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金凌云
“1918年的大冶地圖、抗戰時期的貨幣、紅軍用過的軍帽、退役的飛機坦克……”3月16日,在黃石大冶市靈鄉鎮談橋村鄂皖湘贛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館長明朋樂呵呵地向參觀者介紹他多年來收集的紅色藏品。
48歲的明朋已經從事收藏工作近20年,早在2010年他就在談橋村建起了自己的紅色農耕博物館,2012年起他被聘請至鄂皖湘贛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任館長,并自愿將所有藏品存放至館內展覽。因為熱愛,他成為館長后依舊堅持收集,經費不足,便自掏腰包。
“既然是藏品,收集難免艱辛。”明朋說,花費較大,除妻子在外做生意支持外,還要向親戚籌款。部分軍屬見他一腔熱血,無償捐贈了一些藏品。
如今,經明朋之手收集的藏品已達6萬件。件件藏品,承載著他對黨史宣傳的執著。
“紅色收藏是黨史教育的寶庫,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個革命故事。”明朋說,藏品可以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一枚紀念章意味著戰士的英勇無畏,一個提籃就是紅軍艱苦樸素的精神寫照,這些都值得被世人知曉。每得到一件藏品,他都會走訪相關人員,考證實物來源,整理紅色革命故事。
20年來,明朋帶著紅色藏品登上講臺百余次,有6萬多人聆聽了他的黨史演講,村里孩子們希望他天天來,村民覺得他講的故事有意思。他還經常在談橋村開展“聽爺爺講革命故事”等活動,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和集體精神。“能把紅色精神傳播到鄉村,哪怕付出再多也值得。”明朋說。
傾心付出,源于明朋對黨深深的熱愛,對革命先輩的尊重。
村里一位30多歲的軍人不幸患病離世,留下兩個幼小的孩子,明朋迅速送去軍被、米、油等生活物資。過年時,還自費購買黃石特產寄往西藏無名哨所,慰問邊疆戰士。
“黨的恩情不能忘,熱愛就要身體力行。”明朋說,他希望用紅色實物資源,記錄更多紅色故事,更好開展公益性、流動性紅色教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