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網絡
王小波說:“到了中年,才發現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
朋友圈里的朋友,大都是點贊之交,成年人的交情,從不在朋友圈里。
沒有拉黑,不代表還有關系
在微信的留言區里,看到過一位叫“萬水千山”的網友的故事。
他去年一個人到省城去看病,結果查出了癌細胞復發。
走在車來車往的大街上,他覺得孤獨至極,很想找個人說說話。
可翻遍了通訊錄,卻找不到一個人可以傾訴。
看著大學時同宿舍兄弟的名字猶豫了許久,最終卻還是關掉了對話框。
他們曾經無話不談,可現在僅有的兩條聊天記錄,一條是微信清粉測試,而另一條是某產品的砍價鏈接。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候:
朋友圈里有無數的朋友,平時求贊一呼百應,可當你真正需要的時候,卻連個可以聯系的人都沒有。
有些名字雖然還在通訊錄里,但卻早已不復當初的情誼。
就像那句很扎心的話:“不刪微信,但不會再聯系;沒有拉黑,但也再沒了關系。”
起初還有逢年過節的祝福,可到后來,彼此間唯一的交集,只剩下朋友圈里的點贊而已。
成年人的疏離,是一種不拉黑也不聯系的默契,無關背叛和傷感,只是悄無聲息地淡出彼此的生命里。
真正的關心,不在朋友圈里
在抖音上聽一位網友,分享過一段經歷。
說有一陣子,她的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
她媽問她原因,她滿不在乎地答說“你不懂,現在年輕人都這樣”。
直到有一次,她幫母親整理相冊,才發現母親收藏了她朋友圈里許多的照片。
她問母親,為什么要存這些照片?
母親說:“現在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也就偶爾打打電話,有時候有事你也不說。想看看你的照片吧,你朋友圈又只能看三天。我就想著把這些都存起來,這樣看著也方便。”
她說設置三天可見是為了隱私,也是想營造一種神秘感。
可一般人,誰會在乎她的這些小心思?
反而是真正關心她的父母,卻被她擋在了門外。
在騰訊的調查中顯示:有52%的年輕人在朋友圈里屏蔽了父母。
因為怕父母過度關心的,或是被父母的養生雞湯轟炸,都選擇屏蔽或對自己的父母設置分組。
可許多的父母,就是為了拉近和孩子的距離,能多看一看孩子,才注冊了微信。
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候:發了一條朋友圈,滿心期待地等著別人點贊評論,企圖獲得別人的關注。
可其實,大多數人對我們的生活毫不關心。
只有真正愛你的人,才會一次一次地翻看你的朋友圈,探究你每一張圖片和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深意,生怕錯過你生活的蛛絲馬跡。
可他們,卻被攔在了朋友圈外。
記得有一次,我發了一條“牙痛到懷疑人生”的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個哭泣的表情。
結果第二天,去了外地旅行的母親,就殺到了我家。
我問她,怎么提前回來了?
她說我看你發了那個哭臉,哪還有心思玩啊?
我心中五味雜陳,我早已長大成人,可母親對我,卻仍如幼時般的疼惜。
我的朋友圈有夸張的成分,但她的愛卻從不打折。
真正的關心,從來不只是朋友圈里一句云淡風輕的問候,而是把你放在心口的惦記,在你需要的每個時刻陪伴在你的身邊。
朋友圈外,把時間留給對的人
想起前陣子撒貝寧的那則新聞。
他升級做了父親后,第一個就發微信給母親報喜。
可母親卻再也收不到他的消息了,因為在幾年前,母親就因突發腦溢血離開了塵世。
他說,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各類人際交往中,可和母親的聊天記錄卻是寥寥無幾。
世間緣分似流水,一旦錯過永不回。
我們常常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朋友圈,而卻把真正愛我們的人,隔絕在了朋友圈外,留給他們的時間少之又少。
可真正的感情,從來就不在朋友圈里。
余生并不長,請把時間和精力留給對的人。不負每一分真心和真情!

主播|夏萌
作者:蘇綰,想要用文字治愈你心底的荒涼。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主編:王會
編輯:張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