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艾丹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個個“紅色地標”,就是一堂堂生動的黨史課。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
文物是活的歷史。一條只剩半截的皮帶,訴說著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一份《可愛的中國》手稿,展現著革命先烈即使身陷囹圄,依然信仰堅定、視死如歸的氣節;“半條被子的溫暖”,更是生動闡釋了共產黨和老百姓之間相濡以沫的骨肉深情……帶著歲月印記的革命文物,成為紅色文化、革命歷史“活”的呈現。在各地的革命舊址、博物館、紀念館,許多珍貴的歷史物件、圖片、手稿,跨時空地向我們講述著革命戰爭年代的真實故事。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不能忘記我們的根與魂。革命文物是紅色文化的實物遺存,是講好革命故事,傳承革命精神至關重要的載體。無論是革命遺址的保護,革命紀念館的建設,還是紅色文物的收集、保存,都是尊重歷史、尊重先烈的重要表現。永遠銘記我們黨從哪里出發,經歷過怎么的磨難,付出過怎樣的犧牲,就更能明白我們的信仰有多堅定,我們的初心有多赤誠。從嘉興南湖的紅船,到井岡山上的會師,從長征戰士的草鞋,到延安時期的窯洞,每一處“紅色地標”,每一件有歷史意義的革命文物,都標記著中國共產黨人浴血奮戰、九死不悔的革命意志。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革命文物,就是傳承我們黨綿延百年的精神根脈,守護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革命老區、革命舊址考察調研,瞻仰革命文物、傾聽歷史回響。讓光榮的歷史照耀后人,讓寶貴的精神代代相傳,需要我們更好地守護革命文物。國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北京、上海等20個省(區、市)相繼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文物來展現,更有說服力、感染力。進一步加強保護革命文物,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主題教育以及地方發展中的作用,我們就能把紅色文化的根扎得更深、更牢,更好地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