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5月,中共地下黨領導下的電力工人,在漢口既濟水電公司、武昌水電廠、大冶電廠等開展保廠護廠、迎接解放的斗爭,均取得勝利。圖為武昌水電廠職工。
1958年建設麻城大坳水電站時,用柏木加工而成的進水壓力引水管。

1981年12月,我國第一條500千伏輸電線路平武工程建成投運,武昌鳳凰山變電站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變電站。 (本文資料圖片均由湖北省電力博物館提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彭一葦 通訊員 周繼軍
1908年,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大王廟電廠裝機容量僅1500千瓦,已是全國最大民營電廠;今年2月,湖北發電總裝機容量已達8314.25萬千瓦(含三峽2250萬千瓦)。
百余年來,電力工業見證了湖北的巨大進步,乃至國家民族的命運轉折。
4月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湖北省電力博物館,追尋百年湖北電業的發展腳步。
解放前湖北電業命運多舛
4月8日,記者來到武漢市江岸區合作路22號漢口英商電燈公司舊址,湖北省電力博物館就設在這里,館內展(藏)品6000多件,全景展示湖北電力發展歷程。
湖北最早“點亮”電燈的是誰?湖北省電力博物館館長汪國平介紹,1893年1月7日,張之洞在湖北織布官局率先使用蒸汽機發電照明,裝有電燈1140盞,自此開啟了湖北工業辦電之先河。武漢也因此成為全國最早創辦電業和使用電燈的城市之一。
民族資本也很快進入電力行業。當時湖北沿江城鎮陸續開辦了電廠和發電所,多采用股份制集資創辦。記者在展館內看到,留存下來的當年電力公司股票種類很多。其中1906年7月,浙江籍商人宋煒臣等集資在漢口創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電燈和自來水業務,是湖北最早的民營公用電業。
“那時的湖北電力工業與舊中國一樣命運多舛。”汪國平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社會秩序混亂、經營管理不善,技術設備落后,湖北的電力線損率竟一度高達50%至60%,發出的電大半流失。到1936年,湖北共有裝機50千瓦及以上的發電廠、發電所40座,發電裝機總容量4.6萬千瓦,年發電量1.19億千瓦時。
展館內,有一臺重達2噸的汽輪發電機轉子殘骸,足以說明電力行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這臺轉子屬于原武昌水電廠,1938年10月24日,武漢淪陷前夕,為了不讓電廠落入日軍之手,來不及拆遷的發電機組就地炸毀,汽輪機轉子被埋于廢墟,直到2004年武昌積玉橋舊城改造時才重見天日。
到1940年,全省裝機20千瓦及以上的電廠幾乎全部倒閉,僅存的少數幾家電廠也被日本華中水電株式會社強占。連年戰爭使湖北電業屢遭劫難,到1949年末,全省發電設備總容量4.15萬千瓦,年發電量0.85億千瓦時,與1936年相比反而退步了。
木制管道見證火熱年代
1926年8月,湖北電力行業最早的中共黨支部——既濟水電公司宗關水廠黨支部成立,共有黨員4人,吳少云任黨支部書記。隨后,該支部秘密發展了共產黨員數十人。
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下,湖北電力工人成為工人運動的重要力量。1949年,湖北電力工人開展了反搬遷、反破壞、保衛城市、迎接解放的愛國護廠斗爭,漢口、武昌、大冶、宜昌等地解放時,電廠均完整回到了人民手中。
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在一代代電力工人的努力下,我省電力工業快速發展,其中很多艱苦鮮為人知。記者在博物館看到兩節管道,一節是1958年建設麻城大坳水電站時,用柏木加工而成的進水壓力引水管;另一節是上世紀70年代咸豐縣新建水電站時,用花崗石加工成的進水壓力引水管。用木、石做壓力引水管道,在當時的電力工程建設中還沒有先例。
在艱難的條件下,湖北電力工人有不少創舉。上世紀70年代初,全國率先成立的女子帶電作業班——原武漢供電局武昌工區“三八”帶電作業班在離地150米的跨江線路上的工作照,登上了當時的《中國建設》雜志封面。
“那時條件很艱苦,我們女外線工和男同志一樣,打洞、立桿、換絕緣子、裝變壓器,各種活都干。”曾是“三八”班班長的程亞林回憶。碰上重要工程,女同志也一樣積極請戰,要是沒選上還會難過。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湖北逐步建成500千伏主網框架,實現了全省電網的統一,并先后與河南、江西、湖南三省聯網,確立了華中電網的樞紐地位。
“1995年,湖北全省裝機容量首破1000萬千瓦。同樣是40多年發展時間,湖北電力工業在舊中國不進反退,在新中國卻高速向前,國家的穩定和強盛對一個行業的影響可見一斑。”汪國平說。
打造全國電網聯網樞紐
改革開放后,湖北的經濟社會發展加速,然而,那時全省電力供應曾出現嚴重短缺。
國網湖北電力檢修公司鄂東運維分部書記陳元建,1990年初參加工作時,在我國第一座500千伏超高壓變電站——鳳凰山變電站上班。“那時計劃停電都還很常見,即便是我們單位在漢陽的職工宿舍,時不時都要接到停電、限電通知。”陳元建回憶。當時湖北的電網還不完善,電力不足限制了居民生活質量,城里普通人家有電視、電扇等幾臺電器就屬難得了,至于他在農村的老家,保障供電都還談不上。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湖北開始多層次多渠道集資辦電,興建了一批骨干電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清江水能資源開發、三峽工程等大型工程更為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強大動能,缺電、限電逐漸從日常生活中淡出。
1997年12月,湖北電網直管縣市村村通電。
2003年7月,湖北電網最大負荷首破1000萬千瓦。
2006年10月,全省“戶戶通電”工程提前全面竣工,4.2萬個無電戶告別黑暗。
2008年,湖北全社會年用電量首次突破千億千瓦時大關。(注:1千瓦時即人們俗稱的“1度電”)
隨著電網進一步完善,湖北的電力來源更加多元化,“十四五”期間,湖北境內“四交四直”特高壓工程建設完工后,特高壓線路向湖北輸電能力將超過1000萬千瓦以上。
除了水電、火電,湖北消費的電力中,新能源占比不斷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風電、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5年來,湖北電網消納全省風電和太陽能發電513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電煤消耗0.22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39億噸。
如今的湖北電網,已是三峽外送的起點、西電東送的通道、南北互供的樞紐、全國聯網的中心。在全國電網一盤棋中,湖北電網隨著“建成支點”的腳步,顯得越發重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