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講讀一本好書,分享一段感悟。荊楚網每周六晚推出“東湖夜讀·為你講書”欄目,邀請講書人分享閱讀心得,將書中的精彩娓娓道來,將那些與好書邂逅的故事,與您分享。

內容簡介
《皮囊》是當代作家蔡崇達創作的長篇散文集,收錄了蔡崇達的14篇散文作品,記錄了他與故鄉、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讀者評價“每一篇都是一顆催淚彈”。
人啊,年輕時想逃離故土,到更大的世界看一看;走了一圈,最牽掛的還是故鄉。
吾心安處,便是吾鄉。
1
蔡崇達的小說《皮囊》中有一個故事——《母親的房子》,大部分是真實發生在小鎮里的童年記憶。
老家的一間房子,貫穿了作者母親的大半生。
那年母親二十四歲,父親二十七歲。兩個人在媒人的介紹下,各自害羞地瞄了一眼,彼此下半輩子的事情就這么定了。
當時父親沒有錢,第一次約會只是拉著母親來到這塊地,說,我會把這塊地買下來,然后蓋座大房子。
母親相信了。
結婚三年后,父親終于把地買下。當時到處找人舉債,建起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

圖源網絡
第二年,父親有了兒子,也就是作者蔡崇達。因為前面還有個女兒,在當時是超生,為此,父親丟掉了公職,母親不吭聲,一個人到處找活干。
為了掙錢,父親去寧波當了三年海員,回來建成了一座完整的石板房。
父親把自己和母親的名字,編成對聯刻在了石門上,雕花刻鳥。
2
后來父親拿著在寧波攢的錢,回到家鄉做小生意,屢屢失敗后,突然中風了。
當年的石板房子只剩下一半,留著父親中風的印記。蔡崇達讀書需要花錢,姐姐也到了出嫁的年齡。但是攢夠了10萬塊錢的母親,決心建房子。
“你父親生病前就想要建房子,所以我要建房子。”這是她的理由。
為了省錢,母親邊管加油站,邊做小工,累出急性盲腸炎。
房子建了將近半年,只夠原計劃四層樓的一半。

蔡崇達舊宅
剩下沒建成的一半,還是母親的執念,“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
第二年,父親突然去世了。再過了兩年,母親在鎮政府的公示欄上看到了拆遷圖紙,這座房子要被拆掉了。
“我們還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她嘗試解釋:“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一定要建好。我只知道,如果這房子沒建起來,我一輩子都不會開心。”
此時,蔡崇達已經在北京工作,要建老家的房子,需要動用他準備在北京買房子的錢。
他理解,建房子,是母親想讓這個家庭看上去是健全和完整的。
這是一個看上去荒誕的決定——建一座馬上要被拆除的房子。
故事的結尾,春節上班第一天,作者在北京和同事一起吃飯。
“嘈雜的餐廳,每個人說著春節回家的種種故事:排隊兩天買到的票、回去后的陌生和不習慣、與父母說不上話的失落和隔閡……”
而他,獨自慶幸地想著母親以及正在修建的那座房子。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里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
3
“母親的房子”蓋好了,但是故事沒有結束。
在《皮囊》出版時,蔡崇達曾發愿:“這本書銷量每上一個百萬冊,就要為家鄉做點什么。”
于是在《皮囊》銷量破100萬冊的時候,他在老家東石的母校設立了獎學金;
200萬冊的時候,他在泉州師院用母親的名字設立了“長麗文學獎”;
300萬冊的時候,他決定把小鎮的家改建成一座圖書館。
如今,母親已經搬離了小鎮,但是在改建圖書館的時候,設計師保留了父親留在門口的那副對聯。

父親留下的對聯
前半生,我們步履不停,走了很多路;后半生,歷盡千帆,只求有鄉可依,有家可回。
《皮囊》就是一部關于原鄉的書,它們發生在福建的一個沿海小鎮,有通透的阿太、中風的父親,堅韌的母親。
4
白巖松曾在《朗讀者》中講到自己位于草原的故鄉。
年少不懂故鄉意,他回憶說,“走的時候是歡蹦亂跳的,因為那時你的眼睛當中只有前方,你的未來,你充滿著好奇,恨不得連拜拜都懶得說。”
隨著年歲漸長,離家漸久,當初的懵懂少年成為離家遠行的游子,就在某個瞬間,白巖松突然明白,故鄉是什么,“故鄉就是你年少的時候天天想離開,但是歲數大了天天想回去的地方。”
故鄉是起點,也是終點。
愿每個人的下半生,有家可回,有人可等,三餐有味,四季有景。

主播|賈李元
作者: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29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監制:吳康安
主編:王會
編輯:張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