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1日,襄陽國鐵機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建勇(右)做客湖北日報企業家全媒體縱橫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夏永輝 通訊員 范小青 梁芳 向陽春
中國高鐵,世界奇跡。
“搭乘”民族復興機遇,襄陽國鐵機電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奇跡:打破軌道交通領域的跨國封鎖,建功“鯤龍”AG600等大國重器,從“小作坊”成長為交通運輸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安裝運營裝備研發中心,在一張“白紙”上繪出10億元的年產值。
5月31日,襄陽國鐵機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建勇,在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時表示,企業將以創新為魂,與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沖擊軌道交通智能運維世界“第一方陣”。
企業名片
襄陽國鐵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是一家多方國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也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總部位于襄陽市襄州區伙牌工業園內,分別在武漢、蘇州、北京、成都、長沙設分公司或子公司。公司在2016年底拿到新三板掛牌函后,轉申報中小板,現已在湖北證監局備案,處于IPO督導階段。
公司現年產值達10億元,主營業務是軌道交通運營維保行業智能管理系統的搭建及關聯工裝、設備的研發制造;次主營業務是航空、航天非標試驗裝備研發制造,涉及直升機、運輸機、救生船等領域。
精彩語錄
領跑中國軌道交通智能運維,創軌道運維行業典范,樹軌道交通健康管理民族品牌。
-----------------------
立足交通強國,順應智能化趨勢,與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是我們在軌道交通運維行業發展壯大的核心密碼。
-----------------------
我們選擇扎根在襄陽發展,因為這里是我們的家鄉,產業工人素質高,交通便利,營商環境好。
“其實每一天,我們都在與您相伴”
舉起一張張照片,各種各樣的軌道交通列車映入眼簾。
“這是武漢地鐵11號線,這是光谷有軌電車T1線。”曾建勇在演播室介紹,“其實每一天,我們都在與您相伴”。軌道交通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人們的安全出行,都有智能運維系統的一份功勞。
所謂軌道交通智能運維系統,就是把傳統的以人工為主的運維管理,轉變成自動化、信息化的智能監測維護方式。從而實現故障早期預警、分級報警,指導關鍵設備現場維修作業的目的,最終實現物料、備件和設備資產的智能化管理。
“以前我們檢查鐵路機車,就是帶個錘子,邊走邊敲,檢修人員用眼看、耳聽的初級辦法進行檢測。”曾建勇介紹,如今有了智能運維系統,依靠高精度檢測裝備及大數據系統,就能即時知道列車及線路、隧道等運營及需維護的情況。
“再比如我們做的光纖光柵傳感裝置,當它安裝到機車的關鍵部位后,只要構件的溫度或振動出現異常,我們在后方依靠監測系統,就能迅速感知并作出相應處理。”曾建勇說。
成立于2005年的襄陽國鐵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深耕軌道交通的智能運維系統。公司先后研發了機車防撞遠程預警、輸電線驅鳥器、鐵路道岔高頻加熱裝置、公鐵兩用網軌綜合檢測車、激光慣導軌檢小車、對軌裝置和公鐵兩用車、軌網檢測系統、軌道交通機車車輛整備作業安全聯鎖裝置、節能環保地源中央空調等170多項國家專利及產品,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雖然公司總部位于襄陽市襄州區伙牌鎮,但我們服務的客戶卻遍及全國及東南亞、北美、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曾建勇介紹,企業承接參與的部分重點項目包括:武漢、長沙、蘇州、成都、徐州、鄭州、重慶等地鐵,紅河州、淮安、成都、武漢等有軌電車,以及武漢、成都、上海、西安、廣州和諧車大功率檢修基地、動車檢修基地等。
“近八成員工投身技術與研發”
企業在市場中搏殺,技術創新就是核心競爭力。國鐵機電公司近300名員工中,近八成是技術和研發人員。
“軌道交通是戰略新興產業,但凡先進的技術,國外對我們是封鎖的,花錢也買不來。”曾建勇介紹,只有不斷科研創新,才能打破壟斷,積累自有的國產化技術。
圍繞科技創新,公司把研發中心設立在武漢,并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湖北文理學院等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公司每年拿出營業收入的4%以上用于技術研發與改進。
2017年6月,公司接到了來自云南的公鐵兩用高精度網軌檢測車訂單,全國乃至全球都沒有生產過這種產品,無從借鑒。
國鐵機電公司的科研及工藝團隊迎難而上,通過多次動態測試、外場試驗,經過20多名科研人員6個多月攻關,終于完成了這項高科技成果。
公司負責研發的總經理朱驚雷,在2個月的外場試驗過程中,就走爛了4雙鞋。朱驚雷能在鐵路道砟上健步如飛,人送外號“鐵腳雷”。技術攻關過程中,他與國內高級別的激光傳感器、慣導的廠家不斷溝通并改善產品,使這兩個廠家的技術人員都深深信服,再贈一外號“雷得深”。
在這樣的堅持和磨煉下,國鐵機電研發中心被交通運輸部認定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裝備研發中心”,走在了軌道交通領域的科研前沿。企業每年申報的專利數量以20件左右的速度增長,有的屬于國內首創,有的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公司一躍成為全國前三的智能軌道交通運營維保系統方案提供商和設備系統集成商。
“我們的秘訣,就是搭乘‘復興號’”
從創立至今17年,國鐵機電公司的年產值逐年遞增,達到了10億元規模。
“從術的層面來說,靠的是不斷開展科技創新;從道的層面來講,是時代造就了我們。”曾建勇說,企業的發展與我國軌道交通產業的突飛猛進分不開。
至2021年底,我國大陸地區共有50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83條,運營線路總長度9206.8公里。
本世紀初以來,我國軌道交通線網運營規模不斷擴大,面對維修人員分布不均勻、技術水平差異化、設備制式多樣化、客流量持續增加的局面,對設施和設備的安全性、可用性、可維修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于是,國鐵機電應運而生。
“我們的秘訣,就是搭乘‘復興號’。國家的繁榮與民族的振興,給了我們發展的東風。”曾建勇介紹,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公司獲得了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ZAGRO公鐵兩用系列工程車應用與產業化開發項目”認證,并和西班牙、瑞士、越南等國家的企業開展合作,且參與了越南河內地鐵項目的建設工作。
2018年10月20日上午,在荊門市漳河水庫,當我國自主研制的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水上首飛成功時,曾建勇倍感驕傲。
這一“大國重器”出水入水的關鍵性能實驗,用的是國鐵機電的實驗裝備,并驗證了企業預設的很多參數指標。
為攻關,公司技術團隊建立了1比20的設備模型等,用3年時間做了2萬多次實驗。當國家級專家對實驗裝備給出了“世界領先、國內唯一”的高度評價時,曾建勇和同事們禁不住熱淚盈眶,感覺一切的付出與勞苦都值了!
“中國能領先的,就是世界先進的。”曾建勇表示,國鐵機電將與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未來力爭站到世界同類企業的“第一方陣”。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