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總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如同一條巨龍橫亙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曾經的庫布其沙漠是民謠里唱的“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滿天風沙無植被……”30多年來,鄂爾多斯人將“敢向沙漠要綠色”的決心刻在祖國北疆的大地上,讓庫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得到了治理,披上了“綠裝”。
置身庫布其,人、沙、水、動植物、陽光、科技……一起演繹著“綠”的協奏曲。
第一樂章:水的“指引”——引凌入沙
走進位于鄂爾多斯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濕地,遠遠望去,眾多沙丘中環繞著無數個水泊……“沙漠里面的水都是黃河水引過來的,能有今天的景象不容易!”杭錦旗水利局副局長樊文彪說道。
據了解,黃河流經杭錦旗全長249公里,每年要經歷流凌封凍和開河流凌兩個過程,凌期長達120天,極易引發凌汛災害。庫布其沙漠占杭錦旗總面積52.2%,因長年缺少生態水資源,原有柴登湖泊萎縮,草場沙化,生態環境極度脆弱。一邊是凌汛如“脫韁野馬”,一邊是黃沙如“駭人巨獸”,如何治沙又治水?兩害變一利?“引凌入沙!”樊文彪激動地指著“沿黃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地圖說,“2015年開始,我們就從黃河南岸總干渠向庫布其沙漠進行分凌引水,在凌汛高水位的時候把水引到沙漠里來,既緩解了防凌防汛壓力,又有利于沙漠生態環境改善。沙漠腹地已形成近100平方公里的生態濕地,有20多種植物自然恢復生長、10多種水鳥長期棲息,新增造林14平方公里,形成了一條寬約5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構成沙水相連的生態自然格局。”據悉,生態濕地的覆蓋面積還將繼續擴大,同時實現區域水系互連互通。屆時濕地面積將達約300平方公里,形成從黃河引水、自流經過庫布其沙漠、再退還黃河的水循環格局。
水帶來了沙漠生態環境的改善,也讓附近牧民的生活有了新盼頭。那仁滿都呼就是見證者和受益者,“以前在沙漠里養牛想都不敢想,現在有水了,我不僅能養牛還能養河蟹和魚嘞!年收入也從幾萬元增加到幾十萬元。”
第二樂章:沙的“蝶變”——沙漠改性
你能相信嗎?這還是那片沙漠。站在觀景臺上,一股綠浪翻滾襲來,昔日黃沙大漠搖身一變成了萬畝良田。
2023年是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技術在庫布其沙漠落地生“綠”的第二年。“只要加入土壤改性劑,沙子就能‘變土’,不僅能防沙固沙,而且改性后的沙子能生長各種植物,節水保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重慶辰砂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刁禮華說。
據悉,由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研究團隊與重慶明進建設集團共同創辦的重慶辰砂生態科技于2022年1月開啟杭錦旗沙漠生態修復示范基地“沙漠土壤化”項目。隨著2500畝沙漠改性的成功,一粒粒希望的種子就被播撒在庫布其的金色大地上。刁禮華感慨道:“鄂爾多斯政府非常支持,從項目審批到用地、用水全方位給予保障。所以項目進展快、見效快!”當年(2022年),試驗種植的苜蓿、土豆、高粱、玉米、辣椒都非常成功,產出的土豆更是以品相好、口感好獲得了北京、重慶、陜西等多地市場的青睞。
走在田間,一簇簇高粱長勢喜人,豐收在望。正如吉日嘎朗圖鎮黨委副書記、政府鎮長楊恒說的,“以前無人看管的‘沙窩窩’變成了寶貴的‘金窩窩’”。目前,“沙漠土壤化”生態修復技術在接近3萬畝庫布其沙漠中應用,預計在2028年項目總實施荒漠化治理面積將達到10萬畝,這是科學防沙治沙的有效實踐,也是庫布其沙漠由“無價值”到“有價值”的一場開拓性探索。
第三樂章:人的“守望”——扎根沙漠
這里有勇于當擔、敢想敢做的治沙企業,也有無數甘愿扎根大漠,勢與黃沙搏終身的平凡人,姜新寧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憑借多年的治沙經驗,他來到杭錦旗籌建了神漠蓉生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致力于研究適合當地生長的沙生、超旱生植物以及林下藥材種植開發利用等技術。
“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就是姜新寧這些年從“人沙搏斗”到“人沙和諧”最生動的實踐。姜新寧介紹:“肉蓯蓉是一種寄生植物,寄生在梭梭的根部,因為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有‘沙漠人參’的美譽。”
這幾年,憑借著“沙漠綠了,農牧民富了”的堅定決心,姜新寧開發出了一套以天然梭梭林為輻射源,向周邊主推梭梭人工造林—梭梭林下接種肉蓯蓉—肉蓯蓉產業開發—促進沙漠經濟產業化發展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如今,他流轉的3萬畝沙地已全部種上了梭梭,成活率達到80%以上,其中5000畝梭梭也已經成功嫁接了肉蓯蓉,并帶動了周邊牧民從事種植肉蓯蓉產業。與云南某茶廠合作開發的蓯蓉紅茶也在廣東、福建等地掀起搶購熱潮。談及未來,姜新寧表示,肉蓯蓉市場需求量很大,要繼續擴大種植規模,5年內要在庫布其沙漠西部營造梭梭林10萬畝,接種肉蓯蓉2萬畝,帶領更多農牧民過上好日子,讓沙漠添綠又“生”金!
“以前是談沙色變,現在的沙漠是聚寶盆!”抱著肉蓯蓉,姜新寧開懷大笑。
第四樂章:光的“駐足”——藍海駿馬
在鄂爾多斯達拉特旗,一場科技創新治沙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走進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19.6萬塊的光伏板如藍色海洋,一匹“駿馬”正奔馳在這片大地上。
年均日照時間可達2000小時、集中連片未利用的沙地、發達的送儲電網線路,這些便利條件成就了達拉特旗光伏發電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大力開拓沙漠光伏產業的同時,如何把“清潔能源開發與防沙治沙有機結合”也是達拉特旗人一直探索的課題。這些年,達拉特旗采取了“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光伏創新治沙模式,向光要電減排、向沙要綠固碳、向綠要地增收,真正實現了沙漠增綠、企業增效、資源增值的良性循環。
藍海間,黃芪、黃芩等植物在光伏板的庇護下連片生長。紫穗槐、黃芪等沙生植物,實現防風固沙和生態修復同時,也能保護光伏陣列間地面免遭風沙侵蝕。
“現在,我們又投資了1.7億元的“牧光互補”高端肉牛標準化養殖項目,投產后將帶動周邊約1100戶農牧民增收和20萬畝青貯牧草種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鄂爾多斯市能源局新能源室主任張兵說。
目前,達拉特光伏領跑基地100萬千瓦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年發“綠電”可達20億度,節約標煤68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65萬噸/年,減排粉塵45萬噸/年,有效治理庫布其沙漠已達5萬畝。下一步,達拉特旗要繼續鞏固發揚光伏基地項目“光伏+生態”先進建設經驗,將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擺在沙漠光伏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到2030年,有效治理沙漠面積將達80萬畝。
鄂爾多斯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利沙之長、避沙之短的治沙理念向世界貢獻了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曾經的庫布其因“沙”而聞名,如今的它因“綠”而動聽。
來源:央視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